徐偉法


摘 要:知識與能力是三維目標中最基礎的目標,它為學生歷史素養、人文意識的培養和提升創造了條件。其功能和地位在近年浙江高考歷史卷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和體現。然而當前復習教學中學生這方面的缺失與高考考試要求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如何通過有效復習來改變這一現狀,使學生掌握主干知識、培養通史意識、明確階段特征、學會閱讀獲取有效信息,就成為每位教學參與者的共同追求。
關鍵詞:知識與能力;有效教學;通史;科學閱讀
一、普通高中新課程背景下關注“知識與能力目標”的依據
1.三維目標內在的關系與地位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與技能”是最基礎的。從發生論的角度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依附于知識和技能的發生、發展過程之中的,是學生在探索知識和培養技能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
2.近三年高考題的啟示
教學啟示:
重視基礎、核心歷史知識的積累與落實;提高新情境下材料信息的獲取與解讀,同時又能將材料信息與書本建立正確的關聯。
2011~2013年歷史綜合題考試的范圍及內容所體現的思路:古今貫通、中外關聯、二者兼具;某一時期的貫通。
教學啟示:
以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或國家為中心,構建知識網絡。
3.學生現狀
新課程確立了專題型體系和模塊式編排,在知識處理上較為靈活。但實施后許多學生學習歷史感覺很吃力,很容易混淆前后知識點。
二、復習中落實“知識與能力目標”的策略與方法
1.以學生“學為中心”,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學科指導意見和考試說明,確立好有效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設計方案。
如,復習古代中國科技成就這一課時
操作步驟:課前明確復習目標,編印導學案并先下發,讓學生先完成“預習導學案”,然后上交批改,教師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進行教學設計的調整;之后下發問題反饋單,學生預習后,填上學生認為的薄弱點、重難點,然后教師根據問題反饋單進行教學設計的調整。
課堂教學中利用課件呈現歷史材料和課堂習題,同時利用板書邊講邊構建知識結構。講述內容的選擇上:側重傳授程序性的知識;必須傳授邏輯上存在必然聯系的知識和主題性的知識。
2.培養歷史通感意識,增強“縱橫聯通”
基于近三年浙江省歷史非選擇題明顯呈現階段特征的考核痕跡,樹立通史意識,縱向了解歷史發展進程與脈絡,橫向空間上聯系同時期歷史事件就顯得十分必要。通過知識貫通,可以形成一定階段內的歷史“時空”全貌特征。
以上知識結構圖,清晰地展現了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的世界發展史。利用這組資源,我們可以落實書本相關的核心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歸納、記憶能力與水平。
3.科學地看書
(1)看什么
①看書本
閱讀課本前言,明確學史目的;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閱讀專題導語,把握背景線索;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②對照考點,逐條分解,歸位書本
(2)怎么看
看書時要帶著結構去復習。專題目錄是知識框架,能對具體零碎的知識起提綱挈領的作用,記住知識框架,能迅速將思維集中于所解答的試題中,尤其是非選擇題。
以學生為主體,著眼于“知識與能力目標”的有效復習策略,讓學生自主整理知識,運用知識,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有效地提升了歷史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