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貞
摘 要:信息技術與傳統學科對比,實踐操作性要求比較高,要想響應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精神,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實際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讓知識以契合他們認知和發(fā)展的方式呈現出來。本著以生為本的理念,對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效率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注重實踐;以生為本;認知規(guī)律
21世紀是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新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已經深入到了各個領域當中,所以這種趨勢也為中學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學到基礎理論知識,還能使得學生掌握基本實踐的操作知識。信息技術與傳統的學科相比有著鮮明的操作要求,所以我們在一線教學中不能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要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老師要鼓勵學生多操作,這樣老師與學生之間才能在互動中生成。鑒于此,我們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對高中信息技術課如何實現以生為本,通過實踐提高課堂效率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摸清認知規(guī)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我們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百戰(zhàn)不殆,就需要我們先了解學習主體——學生。具體到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我們主要從興趣和認知規(guī)律等方面進行了解。
1.摸清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充分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就要能摸清他們的認知興趣。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之前要深入到學生當中,了解他們的興趣方向,抓住他們的興趣點;問問他們關于知識點的內容,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哪一部分是學生想深入了解的,哪一部分又是感覺比較困難的。比如,學習《信息加工與表達》這節(jié)課時,我們可以先用激勵性的問題進行了解:哪位同學知道有關計算機人機交互原理的知識?手機智能手寫又是一種怎樣的科學原理呢?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老師也可以了解他們的興趣點。當然,學生的興趣各不相同,這需要老師辯證地對待,所以我們還可以設置一些相對比較靈活的興趣問卷進行全面了解。
2.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
有些家庭條件相對好的中學生,他們已經在課下學習了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但是這種學習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知識。所以,教師在教課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情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癥下藥,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調整好知識講解的重點和難點。比如,我發(fā)現許多學生對《因特網的接觸與管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筆者講課時采取了讓學生展現知識的方式,這樣做不但鼓勵了學生,而且還調動了學生主觀參與的能動性,我們還會很容易地發(fā)現知識漏洞,掌握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
二、指導學生參與
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要想讓學生提升技能就必須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并能夠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做到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讓知識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則被知識所吸引,他們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更加明確,主觀能動性也被積極地調動了起來,最終讓學生們能夠在完成信息技術操作活動的同時掌握知識。
1.聯系生活問題
知識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然而知識生成能力需要學生經過知識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成運用能力和經驗。鑒于此,我們可以在基本的理論學習之后,設置貼近現實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遷移知識,生成能力。例如:學習《多媒體技術應用》時,筆者就結合學生的生活認知讓大家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一份《旅游計劃》以及與之相關的《個人消費統計表》,這樣的任務不但能激活學生的興趣,還能及時遷移知識,生成技能。
2.通過討論拓展知識
知識只有通過互動和分享才能得到拓展和擴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真正地學到知識,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最終使得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尤其對多媒體技術這種知識應用比較廣、信息量比較大的學科,老師更要鼓勵學生互相合作,讓學生都自主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經過分析、討論、分享完成知識的擴散和融通。例如:介紹偽代碼對算法的描述方法時,我會針對賦值指令、循環(huán)指令、條件指令和輸出指令講解一般格式及實例分析,讓學生能夠通過討論積極分析指令語句的含義,將自然語言對算法的描述轉換為偽代碼,進而提高學生對算法的理解。
三、開發(fā)課程資源
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挖掘課程資源來引導學生:
1.教師要做到充分地理解高中信息技術所要求的新課標精神,然后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挖掘教材,開拓資源
例如,我們在教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信息獲取的方法”時,可以通過問題設置來啟發(fā)學生自主開發(fā)課程資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獲取信息的方法一樣嗎?這樣的問題設置就會誘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搜集古代、近代和現代信息收集和傳播的方法進行思考,并能主動實現與其他課程資源的對接,更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材的優(yōu)勢資源,有效地實施課程整合的教學目標。
2.重視學生能力資源
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是資源,教師要認真對待,還要求我們能認識并積極地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完成信息技術對生活的指導和服務。例如:在制作網頁的教學過程中,網頁上所呈現出的信息是采用超文本格式,它能夠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及視頻等為一體,以超鏈接的方式,將網頁組織成網絡狀的多維信息系統,具有很強的交互性,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是一門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的學科,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抽象理論說教模式,應該根據實際了解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然后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讓知識到能力的轉換變得形象而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信息技術理論與實踐的傳授,讓學生獲得現代信息技術知識。
參考文獻:
[1]鐘柏昌.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中的成功經驗[J].信息技術教育,2007(09).
[2]張霄翎.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新課程學習:中,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