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秦浩正
摘要:基于人本主義課程觀視角解讀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發現課程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本主義課程觀思想,主要表現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取向,社會適切性導向的課程內容,關注學生情意與認知的統一發展,以及注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最后得出人本主義課程觀融入化學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課程標準;人本主義課程觀;化學教學;文本分析方法
文章編號:1005-6629(2015)12-0009-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20世紀末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廣泛吸收了人本主義、實用主義、后現代主義等近現代教育理念并集合自己的需要加以詮釋,這些教育理念在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和主要舉措中均有所體現。以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簡稱《化學新課標》)為例,其課程價值定位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未來生存發展所必須的多方面能力,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力圖改革“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等傳統教育模式,這些教育思想均與人本主義課程觀相契合。本文意圖從人本主義課程觀的視角解讀《化學新課標》,并對教學實施提出建議。
1 人本主義課程觀簡介
20世紀70年代,人本主義課程觀在抨擊學問中心課程的浪潮中產生,主要代表人物是羅杰斯(Rogers,C.R.)和馬斯洛(Maslow,A.H.)。這一課程思想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出發點,反對只著眼于學科,不考慮學生的“非人性化”課程,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從這一教育價值主張看,人本主義是進步主義課程觀的延續。
人本主義課程思想的核心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其主要觀點有:課程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或“自我實現”的人為目的;學校的重心應從教授教材中的知識,過渡到尊重學生的本性和要求,發展學生的整體人格;課程內容應強調認知發展與情意發展的統一,突出課程的情意基礎;課程應強調個人意義,提倡有意義學習;課程還應強調“社會適切性”、設置并行和“統合”課程、注重學生內部評價等。
概括來看,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課程的社會適切性,重視學生認知和情意發展的統一,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是人本主義課程的主要特點。
2 研讀《化學新課標》的思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所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正與人本主義課程關注學習的個人意義以及終身發展等特點相似。在《綱要》指導下編制的《化學新課標》自然要反映這一基本觀點。此次化學課標的修訂是從未來社會對公民科學素養要求的角度出發;修訂后的新課標還要密切結合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與人本主義課程觀提倡的課程的“社會適切性”的觀點相一致。
基于上述分析,從人本主義課程觀角度分析《化學新課標》不僅有可行性,而且對理解新課標有特別價值。對《化學新課標》的文本進行全面研讀,重點關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建議四個方面。通過對有可能體現人本主義課程觀的關鍵詞分析,如“終身學習”、“全面發展”、“化學與社會”等,并結合關鍵詞的上下文分析語句背后的觀點,最后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統整,發現《化學新課標》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體現了人本主義課程的思想。
3 《化學新課標》中體現的人本主義課程觀
3.1 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價值取向
人本主義課程觀認為,教學不是單純的教教材,而是教兒童,要以某種形式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縱觀《化學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價值取向可謂貫穿始終。
具體看來,《化學新課標》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科學素養不僅指一種短期的實用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知識和辦法,更強調長期積淀的習慣、素養等,其重點在于對科學的態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科學性以及批判精神,強調方法、觀念和態度,因此,重視科學素養本質上就是重視學生的整體人格發展。
在課程理念上,其表述方式都是以“使學生”、“為學生”、“讓學生”等開頭,表明課程關注的中心是學生,而不是教材、教師,也不是學科本身。這一表述,與人本主義課程將教學重點從教授教材過渡到尊重學生的本性和要求上,具有內在的本質趨同。
在課程內容方面,力圖依據學生已有經驗、心理發展水平和全面發展的需求選擇課程內容,重視可接受性,“降低要求、刪除難點、分散融合”。如對初中化學計算,要求學生從量的角度去了解化學變化的涵義,避免了煩瑣的數學運算,使學習內容更加符合學生認識發展規律,有助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這些措施同樣表現為對學生本性的尊重。
3.2 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的課程內容
人本主義課程觀提出課程的“社會適切性”,認為學校課程必須同青少年生活及現實社會問題相聯系。所謂“社會適切性”一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二是將課程知識與學生情緒建立起關系,對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改善生活有益。《化學新課標》加強了化學與社會生產與生活的聯系,也強調“社會適切性”,與人本主義課程存在相似性。
具體來看,課程目標的相關表述有:學生應能認識常見物質的組成、性質及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初步應用,了解化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將“初步應用”和“相互關系”作為與物質組成和性質共列的目標。
在課程內容上直接提出與社會生活聯系的主題,如“身邊的化學物質”、“化學與社會發展”等。以“身邊的化學物質”主題為例,課程要求注重從生活和生產中選取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究身邊常見物質,了解它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體會科學進步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做出的貢獻等。它提供的活動與建議也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教學要聯系社會實際。以水的教學為例,《化學新課標》明確要求要聯系實際,包括水的凈化、水的污染和水資源保護等。
與社會有密切聯系的內容是聯系學生與社會的橋梁,符合人本主義課程主張的“社會適切性”觀點。而與學生自身經驗有密切關系的知識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知識對生活的意義,是培養學生情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促進認知和情意的統_發展。所以,聯系實際同樣是以學生發展為本。
3.3 關注學生情意與認知的統一發展
人本主義課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認為情意、情緒、感情的發展同智力的發展同樣重要。羅杰斯認為,若學生面臨的知識與他所經歷的情緒無關,則獲得的知識幾乎不重要,就不會對其行為目標產生有益作用。《化學新課標》關注學生情意與認知領域的統一發展,表現在教學目標上,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三維目標。可見,在追求情意因素與認知目標的統—方面,《化學新課標》與人本主義課程同樣存在著較大程度的共性。
具體來看,課程理念第一條指出,要使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學習化學,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和信心;第二條提到,要使學生具備必需的化學基礎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表明對學生心情、興趣、信心以及態度的重視。在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上,《化學新課標》都在認知領域和情意領域對學生提出了要求。
在教學實施建議中,《化學新課標》強調了三個維度教學目標之間應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并舉例予以詳細說明。例如,關于“空氣”內容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可設計為“學習從化學角度認識人與空氣的關系,懂得空氣是人類生存的寶貴資源”,從而與“認識空氣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的認知目標相匹配,體現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與認知領域目標的聯系,反映了《化學新課標》在教學上要求兼顧認知領域與情意領域的內在想法。
在課程內容方面,認知與情意融合的體現更多。以“身邊的化學物質”主題為例,除了前文中提到的“社會適切性”的內容能促進認知和情意的統一發展之外,《化學新課標》還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究身邊常見物質,了解它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體會科學進步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所做的巨大貢獻等。以情景素材為例,每個二級主題下都提供了聯系生活的素材,如燈管中的氖氣、食品中的乳化劑、洗發劑和護發劑的酸堿性等,以生活內容作為教學素材自然是“社會適切性”的需要,但同時也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從化學角度認識科學對于自然、對于社會的價值。
3.4 注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人本主義課程觀要求幫助學生盡其所能,重視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力,最終達到“自我實現”,應當說是一種著眼于學生長遠發展的課程觀。《化學新課標》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與人本主義課程觀對學生終身學習的關注具有較明顯的共性。
具體而言,《化學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課程目標雖未明確出現“終身學習”的關鍵詞,但它對學生在化學學習中所要掌握的方法和形成的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如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通過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等表述信息,通過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以及交流、表達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這些要求都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實質上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對學生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的關注還體現在課程實施建議上。《化學新課標》指出,學業評價的功能是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建議開展多種形式的評價,包括紙筆測驗和活動表現評價,以及建立學習檔案等等,并鼓勵學生自我評價。筆者認為,在學業評價上沒有出現“終身學習”概念,但其著眼于能力和態度的評價方式無疑對終身學習起著導向和激勵作用。當然,重視學生內部的自我評價也正是人本主義課程所提倡的評價方式。
4 將人本主義課程的觀點融入化學教學實踐
從人本主義課程觀的視角分析研讀《化學新課標》,使我們能從新角度理解化學新課程,從而更主動地接受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全面、終身發展。筆者認為,這些教育基本觀念的形成,有利于促進一線的教學。當前主要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4.1 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意統一發展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除了關注知識和方法,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意發展。雖然關注情意發展對教師來說具有挑戰性,有時候可能會感到有點“虛幻”,但只要有意識,肯思考,善于觀察,就能取得進展。如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二級主題中,教師應當思考,除了促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氧氣的性質外,我還應當給學生什么,比如科學的神奇、對空氣變暖的擔憂、對自然的敬畏、環保的責任感、社會公德意識等。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化學史,尤其是中國科學家的故事,也是促進認知和情意統一發展的利器。好的故事能吸引人,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自豪感,以及刻苦鉆研和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等。
4.2 聯系學生的生活,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
教師應積極發掘聯系學生生活及其環境的內容作為情境素材,在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活動時更要密切聯系常見事物或問題,聯系具有新聞性的消息,甚至可以采用問題導向的方法組織學習。還是以“身邊的化學物質”主題為例,教學可以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開,如“飲用水要燒開嗎”、“空氣凈化器凈化什么”等,既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能賦以學科知識以真正的意義。“做中學”的學習方式也有利于學生的有意義學習。這類學習往往以科學問題為導向,學習就是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的結果是掌握知識,但又不僅僅是知識。
4.3 加強反思和自我評價,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能力
新課標提到獲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等,都是在信息時代進行終身學習所必備的能力和方法,傳統的紙筆測驗式評價顯然不能滿足觀察這些能力發展的需要。教師可以通過調查、資料查閱、口頭表達、研究項目等表現性評價,幫助學生展示自己能力,提高自信心。在多樣化的評價中特別要重視反思和自我評價。反思是對自己行為的審視,有助于學生理性看待自己,自我評價也是學生認識自我的重要舉措。應當說,能認識自己是發展的基礎。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jn,D.L.)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學生在親自參與評價的過程中更清楚認識自己、反思自己,就有可能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總之,我國的化學課程出現與人本主義課程觀某些觀念相同、相似的觀點,不是偶然的。從關注知識到關注人,這一變化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和趨勢,也符合課程發展和變化的規律。但也要注意,人本主義課程觀只是解讀《化學新課標》的一個視角,在《化學新課標》中同樣可以找到實用主義、后現代主義和建構主義等其他課程流派的影子。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化學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并不能簡單等同于人本主義的觀點。人本主義課程過于追求個人的自由性,過于夸大學生的作用(如羅杰斯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將教師放在完全被動的位置),與《化學新課標》強調合作,強調團隊意識等依然存在差異。在基于人本主義課程觀的角度研讀使用《化學新課標》時,要注意理性、辯證地看待人本主義課程觀,—方面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克服過去重知識不重人的缺點,將其作為近期化學課程改革的重要價值導向,另—方面也要避免夸大學生個人主觀性和個人潛能、忽視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傾向,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平衡健康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