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
摘 ?要:涉外商事爭議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法律的適用。對于特定情況的合同解除,公約有相關規定的情況下,應該優先適用公約。
關鍵詞:根本違約;合同解除;法律適用
貨物買賣是國際貿易的主要交易方式,因此有關國際組織通過制定統一規則來規范貨物買賣及處理爭議,相關國家的加入而成為國際公約。當國內法與國際公約同時存在時,就會出現法律適用的選擇問題。本文結合案例就合同解除與公約適用進行探究。
案例:韓國公司作為賣方與中國公司簽訂電子設備貨物買賣合同。韓方按照合同約定及時發貨,貨到中國目的港后,經過檢驗機構評估,貨物的實際價值偏低,認定為技術淘汰產品,基本無法滿足使用目的。買方及時通知賣方解除合同。由于賣方嚴重違約,買方根據仲裁約定在我國某仲裁機構提出仲裁,要求確認合同已解除。合同中沒有約定解決爭議適用的法律。
本案審理涉及如何適用實體法律。在國際貨物買賣方面,國際上有《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該公約現有83個締約方,包括了除英國之外的世界大部分貿易大國,中韓都是該公約的締約國。該公約對國際貨物銷售合同的訂立、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制定了統一的法律規則,是調整國際貨物銷售合同的統一實體法。
《公約》中沒有明確的合同解除條款,但有關于“宣告合同無效”的制度。《公約》第49條規定了買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的情況:(1)賣方未能履行合同或公約中規定的任何義務,等于根本違反合同;(2)賣方未依照合同交貨或在買方規定的寬限期內仍未交貨。關于本案法律適用,有人認為,因為公約沒有明確規定合同解除內容,應該適用我國合同法,還有人認為應該直接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我國國內法。
關于涉外法律適用問題,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二條規定:“涉外民事關系適用的法律,依照本法確定。其他法律對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本法和其他法律對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沒有規定的,適用與該涉外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對于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我國民法通則第八章規定確立了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的國際公約優先的原則。
根據《公約》規定,公約適用于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本案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分別位于韓國和中國,本案合同及由合同產生的爭議應當適用《公約》來解決,而對于《公約》沒有規定的情況,才考慮其他準據法的適用。同時《公約》第七條第二款規定:“凡本公約未明確約定的屬于本公約范圍的問題,應按照本公約所依據的一般原則來解決,在沒有一般原則的情況下,則應按照國際私法規定適用的法律來解決。”從以上可以看出,對于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涉及合同解除的,如果《公約》有規定應該適用《公約》。
我們再看看《公約》關于“宣告合同無效”的規定,此處的“無效”不應按我國國內法意義的“無效”來理解,而是按《公約》的意思。本人考慮可能在國際公約翻譯中,因為跟國內合同解除的適用情況不完全相同,為區別于國內法的概念,使用了與國內法不同的術語。我們對此應該結合公約中該術語適用的具體場景進行理解和解釋。
我們可結合《公約》與《合同法》規定進一步比較二者的適用情況。二者在適用的情形、行使的方式雖然描述不同,但實際內容是基本相同的。以上述案例反映的嚴重違約情形為前提,《公約》第49條第1項規定當事人在不履行合同義務等于根本違反合同時,相對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款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情況下,相對人可解除合同。從《公約》第25條可知,《公約》規定了根本違約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違約的后果使受害人蒙受損失達到了實際上剝奪了受害人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公約》與《合同法》對于案例描述的嚴重違約情況的救濟措施,都有合同解除的規定,因為《公約》是統一實體法,如果合同中沒有約定應適用的法律,公約應自動適用,本案應直接適用《公約》。由于公約實體法的存在,不用再考慮沖突規范的適用。
本人翻閱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書選編2003-2006》,其中一份仲裁裁決的法律適用就是這樣適用《公約》的,印證了本人的思路,摘錄如下:“關于解除合同。申請人的第一項請求是請求裁決解除本案合同。仲裁庭認為,在《公約》中,與解除合同相對應的概念是《公約》第四十九條規定的‘宣告合同無效。根據該條規定,買方在‘賣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公約中的任何義務,等于根本違反合同時可以宣告合同無效。本案由于被申請人的原因造成……因此,仲裁庭支持申請人解除合同的請求”。
通過以上對于合同解除適用《公約》的分析,我們應該清晰,公約適用應該基于公約規定內容的實質,而不是文字表面。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與我國合同法的制定和完善.環球法律評論.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