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為了順應新課改的要求,也為了響應“教海探航”的號召,小學數學教學也在不斷的改革創新之中。指出了一些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創新的解決方法,終極目標是提升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綜合能力和效率,可以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情境;課堂提問
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都相對固定,也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但是,如今的社會發展快速,教育也在日新月異的改革中不斷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全面化,小學生的學習負擔也越來越重,種種因素都驅使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改革,以適應當代的社會環境和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本文首先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創新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當代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改已經推行了一段時間,但是小學數學的教學改革步伐并不是非常迅速,因為還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歷史因素。(1)要想推行教學改革,必須得到學生的完美配合,然而,除了學生已經適應了其他各科相似的、統一的學習方式之外,家長對于學生的教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家長的觀念中,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要從小打好基礎,踏踏實實地學習,這種思想久而久之存在于學生的腦海里,不易更改。然而,新課改提倡創新、活潑的教學方式,學生可能以消極的態度對待這相對較大的改變,無法適應新的教學方法,違背了新的教學方法的初衷。(2)數學老師對于新課改的要求掌握得不夠全面,沒有充分理解,再加上一般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所以對于新的教學方式的培訓可能不會全身心投入,或者只是把所學到的新的教學方式直接應用于本班課堂教學中,而忽略了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和數學的學科特點,導致創新的教學方法無法發揮它應有的作用。(3)一般數學老師在上課之前都會備課,制訂好教學計劃,這本來是為了充分利用有限時間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可是,課堂情況瞬息萬變,老師不根據課堂情形的變化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而是繼續按原計劃講課,往往會事與愿違。
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1.設置合理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
把數學課堂轉化為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忘卻自身所處的嚴肅環境,可以促使他們充分展現自我,輕松快樂地進行數學學習,這主要得依靠老師來調控整個課堂局面,把握全局。例如,老師在講解“年,月,日”這一章節的時候,可以帶幾本小型日歷到課堂上,將學生隨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組有一本小日歷,首先老師不講解相關內容,只是讓學生通過翻日歷查看每個月份的天數,然后自己總結出31天的月份和30天的月份,最后老師再交給他們關于月和日的口訣,這樣記憶印象更深刻,在他們掌握了這些知識之后,再引領他們著重觀察每年2月份的天數,然后總結出2月的天數與年之間的關系,這樣一步步引導,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數學老師還適時、有效地參與到教學之中,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密切配合,使課堂教學變得熟悉、親切,最重要的是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2.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不懂就問”雖然是家長和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學生卻相對較少,因為中國的教學模式與國外不同,中國的小學生往往比較羞澀,缺乏在眾人面前及時提出問題的勇氣,往往錯過了提問的最佳時機,下課后由于找不到老師等原因,問題就被擱淺,隨著問題積累得越來越多,數學成績便逐步下降。因此,倘若能夠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那么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勇氣和表達能力,而且能夠更高效地進行數學學習。老師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及時有效地進行提問。例如,老師在講解“千米和噸”這一章節的時候,可以首先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說出自己對這兩個計量單位的概念,也可以用這兩個計量單位表示的物體,對于符合的答案進行及時肯定,并且加以擴展和引導;此外,數學老師可以列舉一些物體,要求學生回答出它們的長度和計量單位,如一筐雞蛋、一個石頭、一頭大象、一車煤的重量,一根手指、一段電線、操場一周等的長度,可以采取分組比賽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懂就問。數學老師以平和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便會適應這種教學方式,不再有過多的顧慮,及時地在課堂上進行提問,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改變課下作業形式
傳統的課下作業都是各種數學習題,雖然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的課堂知識,但對學生的要求過低,而且課下作業的形式也過于單一,學生對作業的完成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代寫的情況。老師可以改變課下作業的形式,如利用課下時間尋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梯形、直角、銳角等等,這樣新穎的作業必須要求學生親自完成,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的深化改革之中,為了與時俱進,也為了使小學生相對輕松、高效地學習,更為了使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為將來的美好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數學改革創新的力度應該進一步加大。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教學方式、數學老師、學生三方面共同配合,共同改變,從而實現共同進步,相信這個理想終有一天會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張衛星.小學數學教材靈活處理策略例談[J].教育科學論壇,2011(04).
[2]李光樹.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目標的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2010(11).
[3]張楚廷.課程要“回歸生活”嗎:論課程與生活的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10(05).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