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麗清
摘 要:小學生剛開始接觸到數學,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去想數學和實際生活的關系,培養他們主動思考問題的意識,讓學生切身地體會到數學的樂趣所在,變被動為主動性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生活問題;培養;問題意識
新修訂的小學數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數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性,要求數學教師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體驗數學的魅力。
一、合理設置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發現生活實際問題
小學時期是一個重要和特殊的時期,數學教師如果單純地灌輸數學知識,那么所學的內容也就是完全的機械接受,這種被動的學習勢必會影響一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果數學教師合理地設置每章節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和區別,那么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就會迎刃而解。
如,在學習“統計”這章節時,可利用家中有趣的杯子讓學生進行統計,教師先提前讓學生搜集到家中各種不同的杯子寫上價格,并拍成照片拿到數學課堂上按照形狀和價格進行分類整理,學生在統計時就會產生問題了:“統計是什么啊?”“為什么只把形狀和價格進行分類……”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先不要著急回答,先要表揚他們觀察力強,然后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的內容,只有這樣帶著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培養他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積極性都十分的重要。
二、創設有趣生活的情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一般都是經過簡單化,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更容易地學習數學知識,教師一定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設置每章節內容時要善于從生活中挖掘一些有趣味的問題,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分米和毫米》時,可以出這樣的題目:大家都知道1分米=10厘米,那么大家給我找一下3厘米的小物件,這時候有學生經過測量后,把橡皮、筆帽、夾子、瓶蓋和鑰匙等都找了出來,更有趣的學生竟然說自己的嘴巴3厘米,然后教師提問1分米=100毫米,大家找一下100毫米的物件,這時候大家經過思考之后,有的學生找到本子、眼鏡盒、杯子和鉛筆等,看似很簡單的課程內容,經過教師這么有趣的設置使得課堂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三、結合生活問題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時期不要讓學生感覺數學和我們生活毫無關聯,當然作為教師要時刻創設聯系生活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效果。在教學的準備工作中,教師要通過課程內容嘗試編寫一些新習題,來指引學生思考生活問題的主動性,減少學生對做習題和做作業的抵觸情緒。
如,有教師針對《認識方向》這一節內容,單純的東西南北很容易就掌握,但是教師在設置習題時就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問題。(1)以我們的教室為中心,學校大門在我們的什么方位?(2)以我們的教室為中心,我們學校圖書館和宿舍分別在什么方位?(3)假如你的好朋友被邀請去你家,你如何給她準確的道路提示和方向明細?(請畫圖參考)實踐證明,經過改編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有很大的提高。
總之,數學教師一定要創新教學,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讓學生切身地體會到數學的樂趣所在,不斷地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數學教學課堂效率,扭轉課堂學習目的,加深學科學習的意義所在,在生活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生活氣息。
參考文獻:
李衛英.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1(0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