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美龍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亦服務于生活,將生活化教學方式引入盲校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盲生自身生活體驗出發,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關鍵點,巧妙創設生活化情境,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盲生的生活技能。結合教學經驗,圍繞導入情境、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三個角度談了利用生活化教學提升盲校小學數學課堂效率。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盲校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其抽象性令不少盲生望而卻步,而特殊教育中,數學也一直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關注盲生發展,提高盲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是特殊教育的切入點,也是數學教學的目標。在盲校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學,以盲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激發盲生學習興趣,以豐富的操作性為盲生提高實踐的平臺,可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且有利于盲生的全面發展。
一、導入情境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盲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要靠教師進行引導,特別是對于盲校的盲生,如何幫助他們突破學習數學的困境,找到有效的入門方法,是數學老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由于數學自身的邏輯性與抽象性,再加上數字與圖形的難以理解,導致盲校小學的孩子們在接觸過程中容易心生畏懼,從而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以往教學中,教師往往局限于僵化的語言表達,忽視了盲校盲生的特殊性。為了體現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教師在備課時,要注重課程內容及形式貼近生活,從盲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更好地激發盲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這也更符合盲生的接受習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新課時選用貼近生活的實例,能夠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盲校盲生學習小數混合運算時,可以講述這樣的例子:“老師昨天下班路過菜市場,聽到一位阿姨在和攤主還價,白菜一塊五一斤,阿姨要買三斤,讓攤主便宜點算給她,五塊錢三斤,攤主不語”。例子剛剛講完,盲生一時還未反應過來,片刻后,漸漸出現笑聲,盲生普遍通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發現按照正常價格,三斤只需要四塊五,阿姨還價多花了五角錢的真相。簡單的生活實例不僅為盲生提供了學習的引導途徑,也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調動盲生的主動性
盲生由于視覺缺陷,觀察方式有限,對于概念的理解較為困難,教師需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巧妙結合,充分考慮“以手代目”“以耳代目”的可能性,深入淺出地對概念進行講解。例如,教學位置與方向時,可將學校內的各個建筑用不同大小、形狀的積木代替,規定東西南北與學校正門的位置,讓盲生根據平日的經驗將每個建筑擺到合適的位置,若不能判斷,教師可帶領盲生進行辨別,還可估計不同建筑之間的距離。在這一過程中,盲生興致高漲,討論熱烈,相互溝通、糾錯,課堂氛圍十分和諧。在許多幾何圖形的學習過程中,都能運用類似的方法,比如在立體圖形學習時,可以提供給盲生橡皮泥,讓盲生自己動手捏出長方體、圓錐體等形體,并進行組合,有助于增強盲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教學過程生活化,豐富盲生體驗
教學是雙向互動的過程,需要盲生積極參與而不是呆板地坐在座位上、機械地聽著教師的講述,需要盲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設置生活化的教學過程,引導盲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悟數學知識,獲得情感體驗。比如,在倍數教學中,可進行“數7”的游戲,第一名盲生隨機說一個1至10的數字,其他盲生依次數數字,遇到帶有“7”或是“7”的倍數的同學拍一下手不出聲,在盲生熟悉游戲規則后,還可加大游戲難度,摻入帶有數字“3”和“3”的倍數的玩法,游戲可充分調動盲生的感官,讓盲生處于興奮的狀態中,既體會到與小伙伴做游戲的快樂,又鞏固了知識。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生活化的探究問題,培養盲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總結歸納的能力,例如,學習面積后,可以請盲生搜集生活中的長方體包裝盒,試著測量其表面積,也可以反過來,給出某一固定面積的紙板,請盲生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紙板制作出體積最大的盒子;還可以多人合作,思考測量教室面積的方法,通過多方面地練習、多角度地延伸,讓盲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有利于盲生創造性思維與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以致用,真正符合特殊教育為提高盲生適應社會能力而服務的宗旨。
此外,還應注重教學反思,在每一節課結束時,教師帶領盲生總結思考“本節課的重點是什么?我學到了什么?是否仍有什么疑問?”等問題,通過不斷地反思,經驗才能內化入盲生的知識體系,實現數學與生活的有效銜接。
特殊教育需要教師細心、耐心,有愛心,生活化的教學要求教師深入理解教材內容,確定銜接點,引導盲生認知數學的實踐價值,自覺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努力促進盲生社會生活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曉燕.盲校數學教育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生活教育,2010(03).
[2]吳曉燕.盲校數學情境教學課例探析[J].現代特殊教育,2015(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