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娟?張立慧
摘 要:大多數權利的行使都可能與他人權利發生沖突。而學界對何為權利沖突的界定這個前提卻并不明確。本文對權利沖突界定之后,對法學界中有的學者提出的權利沖突問題是個偽命題的觀點進行了反駁,論證出權利沖突問題是在現實和法律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并試圖對這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的解決方式作出了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權利沖突;客觀存在;解決;權利位階
1 權利沖突的界定
很多學者使用權利沖突一詞,但對于什么是權利的沖突及其現象存在問題的看法卻各不同。權利沖突的界定缺乏一個共同的認識,對其進行研究的共同基點尚未達成。
對權利沖突及沖突現象存在的范圍目前學界有這幾種看法:①是道德權利之間的沖突。該理論想要解決的是權利享有及行使的正當性和合理性的問題。②是法定權利之間的沖突。其把權利限定在法定權利,從權利的相互性出發,主張權利在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沖突,無處不在。由于從權利的相互性看待權利的沖突,所以此觀點認為犯罪和侵權行為也看做是權利沖突的體現。③是合法性、正當性權利之間的沖突。該觀點將權利限定在法定權利,但是排除了上述第二種觀點中的侵權行為和違法行為。
①從沖突的現象來看道德權利也可能是導致沖突的一個因素,對立法也可能會產生影響,但是進入到訴訟領域,未被法定化的道德權利仍是處在道德和認識范疇,有法律意義的法定權利沖突才具有實質意義。②③雖然都將權利限定在法定權利,但是二者的范圍卻不相同,表面上看侵權行為和犯罪行為可能產生兩個權利之間的某種對立,但是根本上說違法行為本身不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而侵權行為中有違法侵權或者合法權利正當權利之間的侵權,前者不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排除在外,而后者侵權行為的輕微本身是合法權利正當權利,但是在行使過程中侵犯了他人的權利,發生了權利沖突。
因此,權利沖突界定為:合法性正當性權利之間發生的沖突。可以看出它發生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合法權利主體之間,可能在個體之間也可能發生在個體與團體、國家之間。
2 權利沖突存在與否的辨析
有學者認為“權利沖突”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任何權利都有自己的特定范圍或者邊界,只要是人們找到了這個邊界,不跨越這個邊界就不會發生所謂的權利沖突問題。在某種意義上看似很有道理,問題是在找到邊界之前人們是可能會越雷池一步的。例如,張三在自己家里彈鋼琴這是張三的娛樂權,而張三的鄰居李四在自家中午睡這是他的休息權。娛樂權和休息權它們都是合理合法的權利,但張三的娛樂權可能會侵害李四的休息權,這樣就構成了權利沖突,我們不能否認這種沖突的存在。問題是張三有娛樂權,但他在一天之中較長的時間之內或者彈鋼琴超過了一定的分貝影響到李四的休息權的時候,張三的娛樂權否還存在?是否構成了侵權呢?如果構成的話它還是一種權利嗎?也就是說張三和李四之間是非法行為與合法行為的沖突還是權利和權利的沖突?
張三越界,行為不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就不再是權利,也就不會構成與李四休息權之間的權利沖突問題。而張三權利是否越界需由法院作出裁決,在法院作出裁決前,由于立法規定不夠明確,張三和李四的權利沖突是存在的。在沖突時,他們均認為自己的權利是合法的、受法律保護的,在立法規定不明法院又未確定一方越界的情形下,我們有理由假設他們的權利都是存在的,權利沖突由此產生。因此,只有在法院判決張三行為越界張三的行為才為非法,這時就已經不是權利沖突問題而已經轉換為非法行為侵害合法權利的問題了,這樣權利沖突問題不復存在。所以,法院判決是一個關鍵,在判決之前“權利沖突”是存在的,在判決之后則權利沖突問題則已經轉化為另一個問題——合法與違法的問題。“只要人們找到了邊界不越雷池一步,根本就不會發生所謂的權利沖突”問題是找到邊界之前,人們是可能已經超越了邊界。邊界不清晰可能是法律的局限性,但不能因此而否認權利的存在,法律在沒有明確某種行為違法時就應當允許人們去做這個行為,就應當假設這個行為是合法的,只有在立法或者法院判決此行為非法之后,該行為才被禁止。我們不能因為法院后來判決此行為越界就否認此權利的存在。
假如法院判張三的行為并不越界,譬如他彈琴的分貝沒有超過一定的范圍,張三和李四之間的沖突是因為李四過于喜歡安靜或對鋼琴聲過于敏感或者是某些病因導致,那么權利沖突是否還存在?李四是否是濫用了自己的休息權呢?休息權是一種被動的權利很難被獨立濫用,如果法院判決了李四敗訴,那就說明李四對自己的休息權主張過度,李四的憑借自己的休息權不能去剝奪張三的娛樂權,只能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或者另想方法來解決張三的休息權所造成的干擾。
這種權利沖突在大連市和昆明市的司法審判中已經出現,不過審判結果并不相同。大連市琴音擾民案中法官認為琴的聲音沒有超過一定限度,判決原告敗訴,而昆明市法院則認為被告在家教授鋼琴課琴聲每天的時間較長影響到鄰里的休息判決原告勝訴。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在法律限度之內追求和保護自己最大化利益的權利,每個人利益追求不同,形成社會利益的多樣性,這種利益追求可能與他人趨同和互進的也可能是沖突和碰撞,利益不同人的價值取向就不相同,權利沖突實則是利益和價值之爭,研究權利沖突的意義是承認人與人之間發生權利沖突的,沖突發生后運用法律來解決,將事實上發生的問題轉化成合法和非法的問題。那么是否存在著某種方式或者原則來解決權利沖突,很好的分配這種價值和利益呢?
3 權利沖突的解決
由于權利的界限的重疊和法律規定的欠缺使得權利沖突問題不能避免,更多的精力應該在權利沖突的解決上。而解決權利的沖突實際上就是重新思考權利之間的關系。學界中主張權利位階論、權利平等論、權利邊界論。(1)權利平等論。解決權利沖突時候,有學者主張權利平等理論,如關金華。他認為權利均衡理論的依據來源于法定權利在各種層面上的平等性和相互性之間的制約性。當出現權利和利益保護上的沖突可以進行協調和平衡,各有所得各有所失,權利均衡可以限制行使某種權利產生的極端化現象,是處理權利沖突的最佳選擇。另一主張權利平等論的是劉作祥:不能以法律的效力等級和權利的社會作用、意義來決定權利的地位,否則有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精神。(2)權利邊界論。于宏偉、朱慶峰和王克金先生認為由于法律未對沖突權利之間的關系、邊界和范圍界定清晰而產生,而解決權利沖突問題實際上是重新界定發生沖突的權利之間的關系,重新厘定發生沖突的權利的邊界和范圍,盡可能的明確權利的邊界和范圍,使二者在法律上不在沖突。(3)權利位階論。朱蘇力、林來梵和張卓明他們認為權利位階是法律世界的客觀現象,權利位階地位主要是由權利自身的價值因素等決定的,是權利效力間的高低或者價值上的輕重關系,權利在實質上是不平等的。權利位階是立法者解決權利沖突的較為有利的方式,但權利位階有自身的局限,其秩序不可能形成像元素周期表那樣在先的圖譜,不過也不是沒有整體的確定性。
三種理論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權利平等保護論未能解決權利沖突問題,權利沖突大多數發生在不同主體之間的不同權利內,生活中少有不同主體之間的相同權利發生沖突,權利平等保護意味著權利之間是平等的,如果平等保護的話只能維持原狀,權利沖突問題根本沒有得到解決;權利的邊界論主張尋找到權利的邊界和范圍就能解決問題,但權利的邊界可確定性是相對的,有時不能通過合適的方法找到,邊界的模糊使得邊界難以尋找;權利位階論可能導致某種權利絕對優先于另一種權利的危險,導致權利位階固化,并且權利位階有著非整體的確定性。
本人認為:權利沖突實質為價值和利益的沖突,因此有必要從價值和利益角度來討論。實際上權利位階理論是將權利背后的利益和價值追求的不同、輕重關系轉化到了權利位階,相對來說,權利位階理論能較實際地解決問題,我國好多學者都適用了權利背后的利益、價值來的大小重要性來解決權利沖突問題。當立法者確定了相對明確的權利位階之后,后面的司法執法守法等環節上都能有較為明確的行為準則。否則,沒有立法上的確認,會大大增加了司法和執法成本,也不利于實現社會公平。盡管權利位階秩序不能像化學元素周期表那樣但并非沒有整體上的相對確定性,即“我們不能將權利位階劃分的過于死板但也不能完全放棄權利位階的基本確認。”[5] 權利位階劃定后,許多的權利沖突問題都能解決掉,但仍有一些是立法者沒有解決難以解決的而只能到司法的環節來解決,需要法官對立法者確定的權利位階進行補正或修正,通過個案處理來調整權利位階,顯示出權利位階的靈活性和可調整性。
4 結論
法律不能夠徹底解決各種權利沖突,只是控制權利沖突的過程,使之不要太激烈。人與人之間發生權利沖突后,在用其他的方式解決不掉而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時,就將事實上發生的權利沖突問題轉化成一個合法與非法的問題。確立權利位階是在立法上解決權利沖突的較好方式,解決具體的權利沖突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司法發揮作用,盡管權利本身并不具有高低貴賤之分,是平等的,但是根據權利背后支撐的利益和價值重要性不同,我們可以做出一個相對確定的權利位階圖譜來解決權利沖突問題,對于沒有明確的個案中也可以靈活地變通權利位階。
參考文獻
[1]劉作祥:《權利沖突的幾個理論問題》,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2期。
[2]馬嶺:《權利沖突與權利位階》,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8年9月。
[3]王克金:《權利位階、權利平等抑或權利邊界》,長白學刊,2010年第4期。
[4]王克金:《權利沖突論》,法治與社會發展出版社,2004年第2版。
作者簡介
董娟,天津大學法學院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經濟法。
張立慧,天津大學法學院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