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璐
摘 要:互聯網思維強調開放、協作、分享,強調情感訴求。用互聯網思維指導氣象信息傳播工作,就是要以氣象信息是否能夠極大的滿足不同用戶生產、生活以及感情訴求為重要的衡量標準。打破氣象信息從“生產”到“消費”的秩序,從“消費”需求反推,搭建滿足和支撐需求的生產關系,借助不同傳播渠道推送“有態度、有溫度”的氣象信息,從而贏得用戶的忠誠度。
關鍵詞:新媒體;氣象;信息;傳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集體高度重視互聯網發展和新媒體建設。習總書記關于“新媒體思想輿論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負效應,激發正能量,成為治國理政、凝聚共識的助手”、“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等重要言論,是指導新興媒體發展、推進媒體融合的遵循和指南。
大數據時代的開啟,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媒體融合的顛覆性革新,新聞輿論生態環境的裂變式發展,使傳媒競爭儼然演變為跨國、跨區域、跨領域、跨行業、跨技術的“戰爭”,占領先機意味著話語權、輿論場、市場占有量的獲得。氣象部門作為一個緊密依賴媒體平臺傳播氣象信息以達到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目的的行業,更需要充分了解并熟練運用最具廣泛影響力的媒體。
1.媒介發展現狀簡析
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興衰和內容信息、受眾變化、媒介運營方式、二次開發傳播的深度有著決定性關系。例如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走進企事業單位,視頻新聞和平面新聞疊加,觸摸屏增設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的欄目,有效擴展了覆蓋面,迎合了現代人的信息接收習慣。再如當傳統媒體的市場比重一路下滑,但私家車的普及卻出乎意料的使廣播媒介再次煥發青春。廣播媒介也抓住這一契機,打通交通管理局、汽車運營商、4S店、廣播網絡平臺等渠道,形成良性互動的多贏格局。電視節目打不完的內容創新牌背后,是網絡平臺和手機APP的同步建設。競爭力來源于“新”、“快”、“準”。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技術異軍突起,如今已基本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互聯網不受時空限制,實現了海量的信息儲存,進行人性化的交流和互動。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引發了各領域各層面的高效革新,政府管理、社會服務、產品商業鏈、文化傳播等等都在互聯網的驅動下重組。
新媒體如今已經很難說清是哪一種或者哪幾種媒體,如果說新媒體是一種信息終端,那么繼電腦、手機之后,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佩戴式終端將成為新的趨勢。如果說新媒體是基于互聯網環境之下派生出來的新的新聞信息傳播形式,那么當論壇、博客日益衰落,微博、微信、微視、自媒體登上舞臺之后,未來媒體的不可預見性特征愈加突出。但是萬變不離的發展軸心是人格化載體的打造。
2.氣象互聯網思維的建立
氣象部門提供給社會的信息是多層次的。傳播氣象政策政務、工作動態有助于社會各界了解、支持氣象工作;宣傳氣象科技進展、服務舉措有利于樹立氣象部門社會形象;發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信息是氣象部門履行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的重要手段;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有助于提升社會公眾抵御自然災害的水平。
互聯網環境下,氣象部門如何借新媒體之力,擴大信息覆蓋面,引導氣象輿論場?筆者認為理念是根本,技術是手段,用互聯網的思維解決氣象信息傳播問題,技術難題也將迎刃而解。人民網董事長馬利曾說過:“互聯網時代,如果你不敢跨界,就有人敢跨過來打劫,一切都有可能被推倒從來。”對氣象部門而言,就是要跨“氣象”與“媒體”兩屆,尤其要跨入“新媒體”這日新月異的領域。
何為互聯網思維?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在《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一書中提出互聯網思維就是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互聯網思維強調開放、協作、分享,強調情感訴求。用互聯網思維指導氣象信息傳播工作,就是要以氣象信息是否能夠極大的滿足不同用戶生產、生活以及感情訴求為重要的衡量標準。打破氣象信息從“生產”到“消費”的秩序,從“消費”需求反推,搭建滿足和支撐需求的生產關系,借助不同傳播渠道推送“有態度、有溫度”的氣象信息,從而贏得用戶的忠誠度。
3.新媒體資源的利用
低成本、高速性、互動性、廣泛性、靈活性、多媒體化、個性化、娛樂化等特點使新媒體儼然躍居輿論制高點,給傳播環境帶來了巨大變化。然而新媒體的背后涵義豐富,它不單指通過新媒體渠道發布消息,更意味著傳播理念、傳播技術、傳播方式、傳播渠道、發布形式、采編流程、管理方法等全方位的革新。
善于發現、善于運用、善于管理新媒體對是機遇也是挑戰。氣象部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媒體的功能和發展規律,敏銳捕捉新媒體發展動向。傳播領域不是氣象部門的“主場”,因此必須要借社會新媒體資源的“東風”,用好外部資源,及時抓住各時期運用最廣泛、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新媒體發布氣象信息,社會傳播效益才能實現最大化。例如博客盛行,氣象博客就要快速發出“氣象聲音”,在眾說紛紜中傳遞科學、客觀的信息。微博大行其道,氣象微博也要迅速跟進,積極回應氣象話題。如今,微信、微視、自媒體已顯露苗頭,氣象微信、氣象微視、氣象人的自媒體也應大膽嘗試,并和氣象部門媒體形成聯動,在融合與碰撞中開發新的契合點和用戶價值,再將新的用戶價值反饋給科研業務前端,遞進式的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拿來”的同時,氣象部門也要積極研發自有新媒體產品。氣象預報服務手機客戶端不一定是“天氣通”、“墨跡”模式,在人性化、人情化的路上再走遠一點,也許會研發出更有潛力的產品。加深對數字交互電視、城市移動電視、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物聯網等新興媒體終端的研究,研發針對性強、使用方便、富有情趣的氣象服務嵌入端口,將有利于把握信息傳播先機。大數據時代尚在起步階段,通過氣象數據再分析實現“私人定制”式的氣象服務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4.把握新媒體的關鍵
相較傳統媒體,新媒體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熟練掌握和運用新媒體的特點和語態是發揮新媒體信息傳播作用的關鍵。
4.1 注重與公眾的互動
互動性是新興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最顯著的特點,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交流,平等對話的傳播模式消解了所謂的權威、權貴、等級、階層,“端著身段”就會在輿論環境被排斥。各級政府在新媒體上設立的官方賬號也都拿出了服務公眾的誠意,聯系公眾、公開信息、答疑解惑、征求意見、接受反饋。氣象部門在開放的平臺搭建與社會各階層溝通的橋梁方面已經做出很多努力,及時傳遞氣象服務信息的同時,還需結合氣象特點設置更多話題,吸引關注,實現與公眾的良性溝通。
4.2 對氣象信息要精心“包裝”
新媒體正是憑借生動活潑的形式和語言風格加了不少“親民”分,若要吸引更多粉絲,增加點擊量和評論數,需要避免平鋪直敘。例如中央氣象臺新浪官微發了一條“好巧明天入伏!萌臺提醒大家盡量少出門,出門時防曬霜、墨鏡、太陽傘一個都不能少,冬病夏治的時機到啦,三伏貼、三伏灸神馬的可以走起”,評論數迅速達到112條,相比前一天評論數僅有12條的“預計X日,華北大部、黃淮、江漢、江南中西部、華南大部以及重慶、陜西等地有35-37度的高溫天氣”關注度大幅提升。信息發布之前精心策劃,順應不同媒體“個性”,進行形式和語態方面的加工和包裝,能更好的提升關注度,同時將部門的立場、態度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宣傳出去,有助于營造利于氣象事業發展的和諧的社會環境。
4.3 配合聯動立體傳播
利用新媒體進行氣象信息發布不是“獨立”行為,是在管理部門和業務部門提供基本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與氣象傳統媒體進行配合推廣的過程。與管理部門聯動,獲取新近的政策、法規、政務信息;與業務部門聯動,獲取最新的預報產品和氣候分析;與氣象傳統媒體聯動,通過消息、圖解、在線訪談等多種形式進行發布,強化傳播效果。
5.建立相匹配的體制機制
無論媒體“形式”如何變化,“內容”始終是靈魂和旗幟。過去報社記者采集新聞寫稿發稿,電視記者拍攝編輯播出,電臺記者錄音編播,分工明確,互不交叉。如今同一個信息,要滿足影視、廣播、報紙、網絡、手機客戶端等不同媒體,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不同形式的采集和制作需求。不同媒體之間、媒體中各工作環節之間不僅是簡單交叉,甚至要求深度融合,因此在全媒體的傳播格局下打造相匹配的信息生產、加工、管理機制勢在必行。
用互聯網思維理順生產關系,指導結構重組和機制建設。一是集約新聞采集資源。國家宣傳管理部門嚴抓新聞采集資質審查,確保信息發布第一道關口的準確性。氣象部門也需嚴把氣象新聞采編資質的“準入口”,集約新聞采訪資源。采集一條新聞可供不同媒體加工使用,無需分頭采訪,造成資源浪費,這就需要內部高度的統籌協調。二是構建共享與協作平臺。搭建以直通式、快捷、權威的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為主,輿情監測平臺和氣象歷史資源庫為輔的氣象信息資源綜合共享平臺,可以有效促進氣象信息發布產品的創作、更新、完善和整理工作。三是建設全媒體業務流程。根據不同媒體間的個性或共性,創新信息編輯傳播方式。例如臺風來襲,研發短小精干的圖解、動畫、短片等全媒體氣象信息產品,報、網、視頻、新媒體均可以摘取利用。此外,各媒體靈活制作符合其目標受眾接收習慣的信息產品。這需要打破傳統信息發布流程,優化部門設置,實現集中采集、資源共享、反應迅速、分工有序、協作共贏、跨媒介多次高效發布,為用戶提供多終端和多種體驗的高質量信息服務。四是加強信息傳播能力建設。用好新媒體需要蓄積專業人才,新媒體采編人員需要具備采訪、調查、撰稿、攝影以及攝像等綜合業務能力以及反應迅速的“單兵作戰”能力。營造新媒體時代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急需組建氣象網絡評論員隊伍,如果能將社會名人、氣象專家培養為氣象“發聲”的網絡意見領袖將起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同時鼓勵和支持氣象工作者開辦自媒體,通過探討觀點、擺明立場、議論評說、解疑釋惑等多種形式引導輿論、普及知識。五是完善信息反饋機制。新媒體的信息裂變式傳播速度,為輿情的引導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大對氣象相關信息的審查力度,及時屏蔽或刪除有害信息,及時對錯誤思想觀點進行批駁。完善信息反饋機制,注重收集社會各界對氣象工作反饋的意見、建議、問題、困難等,更好的發揮輿情的參謀助手作用。
6.結語
新媒體初成氣候,“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利用和研發新媒體成為每個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團體必須重視的新課題。氣象部門和媒體長期以來的“不解之緣”需要在新時代延續和發揚,利用新媒體提供更廣泛的氣象信息服務才能更好的履行氣象公共服務的社會職責。
參考文獻
[1]萬鵬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解析習近平論新媒體建設的“四個重點”》
[2]周鴻祎《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 出版地:北京 出版單位: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 全書頁碼(263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