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于良芝等領銜合著的《拓展社會的公共信息空間》是一篇視角新穎、論據充分的調研報告。本文從以拉動用戶信息需求促使政府投資公共圖書館、在績效評估中強調公共圖書館效果指標、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三個方面論述筆者的思考。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調研報告
《拓展社會的公共信息空間》是“21世紀中國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模式”課題的最終成果。該書以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公共圖書館出現的“低谷”現象和世界范圍內公共圖書館的普遍困境為背景,以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圖書館政治學理論為視角,采用文獻調研、訪談調研、問卷調研、前景調研等多種方法,對我國公共圖書館過去20多年徘徊不前的原因進行分析,對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采取的各種自我發展策略對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效果進行考察,對公共圖書館主要利益權人—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圖書館發展中的作用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提出平衡自我發展和社會支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1]。
與以往同類成果不同,該調研報告是在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圖書館政治學理論的新視角下,提出最大程度地爭取圖書館利益權人—政府、公眾、企業的支持,來謀求圖書館持久發展[2]。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公共圖書館持續發展的管理體制模式、經濟模式、服務功能模式和相關建議,不僅為政府部門在調整自我職能、合理規劃圖書館發展、制定實施決策方面提供借鑒與參考,也對圖書館自身職能與功能的調整和發展方向的選擇有重要指導意義。該調研報告通過考察公共圖書館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實際對策。使讀者在真實背景和現實環境下對公共圖書館進行了解,也正是在這一番深入地認識中,使筆者產生了一些思考。
1 以拉動用戶信息需求促使政府投資公共圖書館
在談到經濟與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關系上,于良芝用80年代中期以來圖書館數量的增長與圖書館低谷并存的現象來說明經濟的增長并不一定能解決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確,當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時,沒有公共圖書館的地區可能會具備興建圖書館的能力,使圖書館的數量有所上升。但公共圖書館的維持卻取決于政府的價值取向,即政府究竟會將多少財富積累投向公共圖書館。于良芝在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制模式中提出中央政府應強化對地方政府的監督職能,對有能力提供圖書館服務卻不能保證圖書館經費的地方政府給予警告或責罰。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眾用戶,而公共圖書館的價值,主要是通過大眾用戶對圖書館的利用實現的。但在實際中,相比其他的利益權人,大眾用戶是利益權人中影響最小的一個。在第二章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利用情況表中也可以看出,我國公眾對公共圖書館的利用率較低。從這方面來講,筆者認為需要拉動用戶的信息需求[3],通過用戶需求促使圖書館結構與功能的改變,實現公共圖書館的價值,贏得政府關注,使政府在對公共圖書館的資金投入上由被動變為主動。
2 在績效評估中強調公共圖書館效果指標
績效評估作為一種發展策略,它不但是決策的工具,改善服務的工具,也是公共圖書館彰顯其價值的工具。但在調研報告提及的案例調研中,有館長指出,在他們了解的區縣級公共圖書館出現了公共圖書館向大學借文獻來應對文化部評估的情況。使績效評估不但失去了功能效力,還使其成為某些公共圖書館的壓力。所以,在對公共圖書館進行等級評定時,筆者認為應該注重根據社會的反映與評價,外部的變化發展來定義公共圖書館的價值,由此來調整圖書館的各項功能措施。在該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國外公共圖書館的做法,注重在績效評估中強調效果指標,通過體現出的效果來彰顯公共圖書館的價值,使圖書館在其職業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可以自然形成向政府“要”的姿態與行為,實現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3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在此次調研中,學者們采用了多種調研方法,收集了大量數據,以政治經濟學理論視角批判性地對公共圖書館面臨的問題進行客觀公正的分析。就像于良芝所希望的:她們的研究成果能產生教學價值,對培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研究能力起到示范作用。的確,該研究成果在視角上的新穎性、思路上的創新性、研究設計上的規范性等諸方面都為其他類似研究提供了范例,其本身已成為一部理論聯系實際的好教材。這讓筆者進一步認識到,對從事圖書館職業及圖書館學學者來說,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也需要有較高的科研水平。因此,我們不但要懷有嚴謹的研究態度,還要用規范的研究方法投入到研究實踐活動中。因為這種能力彰顯的不僅僅是一種素質,還體現出一個人的學術素養及個人價值。
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可謂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由于其所處環境的復雜性,因而必須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尤其是與各利益權人的關系。于良芝等所提出的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與建議,在具體應用時可能還會遇到很多問題[4]。但為我們肯定的是,它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指出一條鮮活的道路,值得圖書館界研究者在這條道路上繼續探索與思考。
參考文獻
[1]于鳴鏑.這樣的調研報告好—試評于良芝等的《拓展社會的公共信息空間》[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05(1)
[2]于良芝,李曉新,王德恒等.拓展社會的公共信息空間—21世紀中國公共圖館可持續發展模式[M].科學出版社,2004
[3]金勝勇,劉雁.圖書館事業的突破口—拉動信息信息[J].河北科技圖苑,2003(3)
[4]王素芳.公共圖書館:爭取利益權人支持vs增強自我發展能力[J].圖書館雜志,2005(6)院校院校本書以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公共圖書館出現的“低谷”現象和世界范圍內公共圖書館的普遍困境為背景,以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圖書館管理中的政治學理論為視角,采用文獻調研、訪談調研、問卷調研、前景討論會(scenarioworkshop)等多種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過去20多年徘徊不前的原因,考察了現階段我國公共圖書館采取的各種自我發展策略對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剖析了圖書館主要利益權人(stakehold-ers)——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圖書館發展申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提出了平衡自我發展和社會支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包括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模式、經濟模式、服務功能模式。本書以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公共圖書館出現的“低谷”現象和世界范圍內公共圖書館的普遍困境為背景,以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圖書館管理中的政治學理論為視角,采用文獻調研、訪談調研、問卷調研、前景討論會(scenarioworkshop)等多種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過去20多年徘徊不前的原因,考察了現階段我國公共圖書館采取的各種自我發展策略對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剖析了圖書館主要利益權人(stakehold-ers)——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圖書館發展申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提出了平衡自我發展和社會支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包括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模式、經濟模式、服務功能模式。本書以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公共圖書館出現的“低谷”現象和世界范圍內公共圖書館的普遍困境為背景,以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圖書館管理中的政治學理論為視角,采用文獻調研、訪談調研、問卷調研、前景討論會(scenarioworkshop)等多種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過去20多年徘徊不前的原因,考察了現階段我國公共圖書館采取的各種自我發展策略對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剖析了圖書館主要利益權人(stakehold-ers)——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圖書館發展申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提出了平衡自我發展和社會支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包括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模式、經濟模式、服務功能模式。本書以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公共圖書館出現的“低谷”現象和世界范圍內公共圖書館的普遍困境為背景,以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圖書館管理中的政治學理論為視角,采用文獻調研、訪談調研、問卷調研、前景討論會(scenarioworkshop)等多種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過去20多年徘徊不前的原因,考察了現階段我國公共圖書館采取的各種自我發展策略對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剖析了圖書館主要利益權人(stakehold-ers)——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圖書館發展申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提出了平衡自我發展和社會支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包括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模式、經濟模式、服務功能模式。本書以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公共圖書館出現的“低谷”現象和世界范圍內公共圖書館的普遍困境為背景,以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圖書館管理中的政治學理論為視角,采用文獻調研、訪談調研、問卷調研、前景討論會(scenarioworkshop)等多種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過去20多年徘徊不前的原因,考察了現階段我國公共圖書館采取的各種自我發展策略對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剖析了圖書館主要利益權人(stakehold-ers)——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圖書館發展申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提出了平衡自我發展和社會支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包括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模式、經濟模式、服務功能模式。本書以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公共圖書館出現的“低谷”現象和世界范圍內公共圖書館的普遍困境為背景,以信息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圖書館管理中的政治學理論為視角,采用文獻調研、訪談調研、問卷調研、前景討論會(scenarioworkshop)等多種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過去20多年徘徊不前的原因,考察了現階段我國公共圖書館采取的各種自我發展策略對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剖析了圖書館主要利益權人(stakehold-ers)——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圖書館發展申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提出了平衡自我發展和社會支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包括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模式、經濟模式、服務功能模式。
作者簡介
鮑玉靜(1990-),女,漢,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大學管理學院圖書館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