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摘 要:馬克思主義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使其走向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成果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兩者的結合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在其交融互動中,實現了彼此共同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互動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是十九世紀歐洲重大社會科學成果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爭取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體系。簡言之,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
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它就面臨著與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適應,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問題。就如馬克思所言,“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
畢竟,作為西方文明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其思維模式和理論特點與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固有的模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想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生根發芽,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使其具有中國特點,符合中國國情,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部分。只有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才能在我國的革命、新時期改革和建設中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交流、交融和發展的過程。
1 馬克思主義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革,也是各民族、國家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而文化現代化又是指導現代化實現進程和評判現代化實現程度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國傳統文化絢爛輝煌,曾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但隨著歷史的變遷,中國傳統文化卻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漸相背離。
中國傳統文化想盡快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必須要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不斷汲取中西兩種優秀文明成果,走中西融合之路。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就以其科學性的指導,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首先,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本身就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新鮮血液的注入,使傳統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走向發展、創新,中國文化日益彰顯活力,走向“文化自覺”。唯物論、辯證主義等思想也使人開始客觀的審視傳統文化的優缺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進而走向世界,實現與世界文明的融合。
其次,馬克思主義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向避免走向復古。傳統文化作為幾千年民族文化的積淀,連結著民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所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都必須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礎上進行改造與重建。
中國傳統文化飽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文化糟粕。若對其不加選擇,全盤接受,甚至是走向文化復古是不科學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在其中國化的每一個階段中,都以與中國具體實際相適應為其標準,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向提供了客觀、科學的指導。
此外,馬克思主義也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避免了“全盤西化”。近代,西方文化伴隨著堅船利炮來到中國,列強用暴力擊碎了封建中國天朝上國的美夢,迫使中國走向了“師夷”之路。學習的對象也從器物到制度,并進一步到文化。然而,當時相對處于弱勢的中國在學習更為先進的西方文化時,若不能正確看待,極易產生一種膜拜心理,從而將其照抄照搬,試圖在短時間內學得先進的知識、技能與文化,但歷史的事實證明了其失敗。
正當中國救亡圖存之路陷入迷茫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用其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證明,西方文化并非盡善盡美,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是一無是處。這種批判學習的態度也就破除了當時人們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也體現了時代的要求,符合中國國情。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實踐性理論,代表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歷史與實踐已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入影響了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強有力地顯示了其對于引導中國社會變革方向的生命力所在。
2 中國傳統文化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民族烙印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一些基本特征與基本內涵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過程當中,被打上了鮮明的民族烙印,隨著對中國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逐漸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產生于西方的科學理論,只有與熔煉于中華民族內心的文化相結合,才能為大眾所接受,成為真正有效的指導實踐的思想武器。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之一,毛澤東思想就是將兩者有機結合的典范。他主張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中國的具體國情,使其具有中國特色,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他還特別強調:“把國際主義的內容和民族形式分離起來,是一點也不懂馬克思主義的人們的做法,我們則要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鄧小平理論中也深刻地蘊藏著鮮明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偉大戰略,都大力解放了思想,打破舊觀念,繼承發揚了中華傳統文化中革故鼎新的精神。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題的論斷、一國兩制的構想,著眼于世界的和諧發展,弘揚了傳統文化中親仁善鄰、和睦相處、協和萬邦的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發展了傳統文化中“小康”這一概念。而科學發展觀、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科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兩者有機結合的理論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推動與創新。
3 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使其走向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成果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
就如銘刻在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話說道: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靈活掌握和運用其中的原理和方法,并把它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以推進中特社會主義的建設進程。中國傳統文化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文化基礎,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繼承和發展中國文化。也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避免“全盤西化”、“文化復古”等片面主張,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我們要立足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避免空談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同時也要正確地對待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把握好文化之根。在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前提下,立足于時代發展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運用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來理解、充實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中國化后的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理論形式而深入人心,發揮作用。
總言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是在兩種文化的交融作用下實現的,既是一個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提升和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和智慧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在兩者的交融與互動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張敏,《略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4期。
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534頁。
4.張敏:《略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