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梅
摘 要: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具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是永遠探索的課題,教師教學應該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學方法用于素質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有利條件,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形式多樣、組織教學
(一)利用多媒體素材,吸引學生。多媒體手段的妙用能夠使課堂教學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使學生始終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懂得學習,提高能力。多媒體教學手段能使教學形象生動,圖文并茂,感染力強,使學生看到了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學生通過直觀視聽充分感知原先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倡導合作學習,取長補短。目前,就小組合作學習而言,許多教師還理解不深,甚至有偏差。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小組學習等同于合作學習。其實不然,實際上合作學習有許多種方法,如小組活動比賽、交錯學習法、共同學習法、多媒體輔助合作學習法、思考―配對―分享法等等。例如在教學《窮人》后我就要求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上了多媒體課,讓學生與計算機合作;在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時,就人物形象我讓學生開展辯論賽……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合作學習的優越性也是很多的。合作學習還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合作學習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文本溝通。有一次,我聆聽卞淑美在教授《最珍貴的東西》一課時,在課堂上,卞老師讓學生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提出的觀點。”之后,卞老師給了學生整整八分鐘的寧靜時間。在這寧靜中,我仿佛感受到了學生思維與文本所碰撞產生的智慧火花。
2 激發創新興趣,給學生創造積極思維的條件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或叫作求知欲。認識舉時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 緒色彩的意象活動許多科學家取得偉大的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濃厚的認識興趣或強烈的求知欲。實踐證明,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會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
創新活動是一人極其復雜的心理過程,將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同時,它也要受到心理因素,如:情感、欲望的制約。首先要給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寬松的心理環境,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思維條件。
3 啟發想象、聯想,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它是創造思維的中心,在教學中應注意。
(一)在作文訓練中注意激發創造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勞動都是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思維是想象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從而為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創造想象是創新精神的關鍵。
(二)激發聯想火花,教給聯想方法。同作文離不開想象一樣,作文也更離不開聯想,特別是發散性的聯想。我們可能通過“創設作文情境”、“結合參觀、訪問、看生動畫面、激動人心的場面、即 興提問”和“就一人一物,進行聯想比賽”來激發學生聯想的火花。在此基礎上,結合閱讀和參觀指導,教給按時間為序的縱向聯想法,以空間為線索的橫式聯想 法,對比聯想法等等。也要教給學生在表達時,引入聯想的方法。
4 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傳統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指導輕練筆,重形式輕內容,重課內輕課外,重共性輕個性”的現象。這“四重四輕”的現象,既影響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又阻礙了學生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一)鼓勵學生多角度審題,多放少收。多角度審題,即在指導學生作文審題時,提出審題要素,鼓勵學生多側面,多角度,深入而靈活地審視題目的內容、要求,審清題目的范圍、體裁,提示題目的 意義、重點等。指點學生領悟題目蘊含著的新意和深意以及比喻義或引申義,幫助學生發現特點,提示規律,引導學生顯示創新思維的審視變通性,領悟靈活性等。
(二)引導形式求異思維,多方面選材。創造性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是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的統一,但更多地表現為思維的求異性。即追求思維的獨特性。能引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從事物的不同角度,從正反方面進行審視,寫出新穎獨到的作文,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多向思維。
(三)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多側面立意。發散思維是創造性的基礎。多側面立意,即立出新意,引導學生根據題意,不落俗套地確定積極、富有新意的中心,突出創意,使作文蘊含一定的創新成分;顯出新特點,引導學生顯示創新思維的觀察敏銳性、立意新穎性的特點。
5 利用多種形式,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一)采取多種形式,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素質教育的基本觀點是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打好基礎。因此,課堂教學必須采取“合作研討”、“分層教學”等多種形式,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二)展示知識的形成,讓學生全過程參與學習。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動態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教學情境,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受到恰當的思維訓練,完成知識的“發現”和“獲取”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準備性參與、嘗試性參與、理解性參與和鞏固性參與,從而達到全程參與的目的。
(三)調動多種感官,讓學生全方位參與學習。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活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讀書、操作、推理、判斷等任何一項學習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腦某一感官獨立完成。必須密切合,才能使學習卓有成效。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聽覺通道的學習,效率只有30%,視覺通道的學習,效率為50%,而復合通道的學習效率可達70―80%。為確保學生的全方位參與,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發現、認識、理解、掌握知識,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優化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運用各種形式的作文訓練,發展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 手段和方法。創新能力有高有低,小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打下創新的基礎。小學生作文只要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出了一點新意,就 是創新的體現,就應加以肯定、鼓勵和引導。長此以往,必將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