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和各行各業對創業型人才的緊迫需求,創業教育也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學生創業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由此推動高校創業教育將對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創業傾向;創業教育
1 緒言
1.1 創業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1】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27萬人,較2013年增加28萬。【2】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性和復雜性,大學生就業不僅是家庭和學生關注的焦點,而且成為政府關懷、高校關心的重大問題。因此,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參與創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已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并成為當前高校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而如何做好對當代高校青年學子的創業教育則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大學生們有激情,有想法,但是若缺乏系統正確的創業教育將會使得他們的創業道路更為艱辛和不易。同時系統性的創業教育具有一定引導功效,可以引領創業者向社會較為需求的行業或領域發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因此,創業教育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具有非常迫切和現實性的巨大意義。
1.2 創業教育現狀
從整體上看,我國對創業教育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理論研究方面和具體實踐創新模式的歸納方面。學者們對創業教育的基本問題研究比較多,但是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框架體系。由此,我國創業教育的研究不能完全滿足創業實踐發展的需要。
與此同時,國內外開展創業教育的高校也面對著共同的瓶頸:如何將創業教育課程貫穿到主流課程中;如何將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如何將創業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結合等問題,始終未能尋求到滿意的答案。本研究試圖通過在新時期下創業教育面臨的新轉變新發展著眼,進一步梳理、歸納和總結創業教育的基本理論問題,通過調查問卷,學生采訪等方法,進一步了解和分析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再從微觀角度提出合理的、系統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實施策略。
2 大學生創業傾向性調研結果
2.1 大學生的創業認識
調研采用問卷形式開展,對部分高校在校本科和研究生進行調研,受調查的男女生比例接近于50%,分別為51.1%的男生和48.9%的女生,故問卷傾向中的性別差異可以排除。年齡介于18-22周歲的占46.7%,23-28周歲的占53.3%,其中本科學歷占40%,研究生60%,理工類專業占多數比例,為55.6%,其余為經濟管理和人文類專業,分別占22.2%和2%,還有2.2%的藝術專業。其中多數人是不具有工作經歷的,占總被調查對象數的2/3,所以問卷被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同時也代表了絕大多數在校學生對于創業教育的想法,問卷理工類和經管類占主體數量也使得問卷結果能反映出占主體創業專業人群的訴求。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對創業抱有一定的熱情,其中對創業一般認同和非常認同的總比例數高達91.1%。但是調研發現在這些認同創業的人中有高達53.3%的人從沒有參加過創業類型的課程或培訓,剩余44.4%的人也只是聽過一兩門創業類課程或講座,僅有2.3%的人是接受過創業基礎課程教育的,這反映出學校在本科及研究生創業教育方面的普及程度不夠,更無法滿足社會對這一發展的需求,同時也反映了當前創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受調查者中竟有25%的同學對創業課程非常不了解,45.5%對于創業課程還不是特別了解,兩者總比例高達70.5%,一般了解的為20.5%,比較了解的人群僅為9%,可見創業課程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超過2/3的同學對于創業課程的不了解反映出創業課程的推廣還遠未達到普及化的程度。
問卷中84.4%的個體是從未有過創業經歷的。15.6%是曾經有過的或正在創業。對這些同學采訪發現,他們覺得影響他們創業的最主要因素是個人經濟狀況和高校,分別占71.1%和13.3%,可見個人經濟原因是他們內心選擇創業的源動力,他們希望創業帶來的是個人經濟的改善,同時他們也認為高校的創業教育對于他們是否會選擇創業來說也是一個僅次于個人經濟原因之外的考慮。由此可見,高校創業教育在引領學生成才創業觀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在總樣本中2/3受訪者選作了不愿創業的主要原因分析:30%的人認為“與創業相比,就業更穩定”;10%的人認為“就業不需要起步資金”;6.7%的人認為“需要先積累經驗,為創業奠定基礎”;20%的人認為“創業風險太大”;33.3%的人認為“因為家庭原因,其個人不適合創業”;而沒有人認為是因為“隨大流,大部分同學選擇就業”,在關于他們“認為有利于創業成功的因素”這個問題上26.8%同學選擇的是“創業資金”,其次是“機遇”,占24.4%,剩下的依次是“社會關系”、“個人心理”、“市場環境”和“政府政策”等,分別占據17.1%、14.6%、12.3%、2.4%。可見同學們對于創業還是趨于一種非常理性的認識,優先將資金作為首先考慮的因素,但是同時這也會導致一些好的想法或項目因為資金原因而使得項目負責人心生畏懼而導致項目擱淺,這也是創業教育要給青年學生樹立合理正確的價值導向的一個方面。
2.2 大學生對于創業問題和訴求
在了解了在校學生的基本情況和關于創業的一些基本想法之后,接下來有必要進一步了解一下對于他們在面對創業時所遇到的困難或者說想尋求的幫助。在問及 “阻礙創業成功的因素”時,回答情況詳見表一:
表一 阻礙創業成功的因素統計圖
阻礙創業成功的因素 百分比
個人創業特質、創業經驗不夠 39.50%
創業資金不足 34.90%
市場環境多變 7.00%
找不到合伙人 4.70%
未接受創業培訓 4.70%
家庭反對 4.60%
創業與其他事業沖突 2.30%
不了解政府的政策 2.30%
將這些因素按所占百分比由高至低排列,學生認為阻礙創業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個人創業特質,經驗不夠”,這個因素占39.5%,可見不愿意創業的主要原因是一種內源性因素,因為其對自身的了解,認為其自身不適合創業,或者說是不敢去創業。故針對這部分人群,創業實踐對其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而我們需要做的應該是給予創業教育的普及化教育。其中部分認為自身經驗不夠的潛在創業者待到其認為經驗或者條件成熟的時候仍然可以投身到自主創業中來。由此可見,創業教育對他們也是非常必要的。
創業資金的不足占創業阻礙因素的34.9%,與“學生們認為創業資金是創業成功最重要因素”相吻合,針對這部分愿意創業而苦于缺乏資金的人群來說高校的創業園區和天使基金應該在此時發揮應有的作用。現有的創業教育平臺已有相關內容,只是這一部分工作應當再予以加強和完善。在隨后的問題中當問及他們如何處理資金不足時,他們的最優先選擇是申請大學生天使基金,占39.5%,可見大部分在校學生還是比較愿意選擇這樣一個身邊的融資平臺,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好這個平臺的現實性意義更為迫切和實際。剩余的各個因素有我們無法改變的客觀因素也有可以幫助其克服的一些因素,例如“找不到合伙人”可以通過搭建創業資源共享平臺予以解決。“未接受創業培訓”和“不了解政府政策”則可以通過我們的創業教育和宣傳推廣予以逐步縮小這些人群的比例。
問詢到被訪者覺得“對于創業教育方式,哪一種更為有效”時,他們認為“創業模擬和實踐大賽”是最為有效的方式,所占比例為37.8%,其余各數據見表二:
表二 學生認為有效的創業教育方式統計圖
更有效的創業教育方式 百分比
創業模擬與實踐大賽 37.80%
職業規劃與創業類課程專家所開課程 20.00%
創業家所開課程 20.00%
創業教育輔助體系課程 11.10%
學校舉辦的創業講座 6.7%%
公共媒體平臺宣傳 4.40%
從上表中不難發現:一些基本的創業實踐類比賽還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所占比重最大,由此可見學生還是渴望通過實踐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創業思維和能力,這也是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
另有40%的人選擇了“職業規劃類課程和創業家所開課程”,由此可見,學生群體對于能夠系統學習創業類課程還是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方面也是創業教育需要加強的一個方面。傳統的創業知識推廣手段如“創業講座”和“公共媒體平臺宣傳”對新時期大學生來說可能新意不夠。
高校學生若是創業最希望獲得哪種支持,首選依然是“資金”,占35.7%,這與前文所述調研結果保持一致。其次則希望的是“創業孵化中心”的支持,這個選項占比28.6%,其余依此是“培訓”,占14.3%、“創業實踐競賽”,占11.9%、“創業計劃競賽”,占9.5%,所以說在同學心目中除去資金最基礎的支持之外就是場地和技術的支持和指導。
3 創業教育的轉變
3.1 創業教育需滿足學生需求
高校青年學生是創業的主體,對于他們提出的合理需求和從問卷中反映出的真實想法,我們應當通過轉變或者加強既有的教育手段和模式去更好地服務學生,實現創業教育的新發展。
面對問卷中所體現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受訪者中有1/4的同學對創業課程非常不了解,這說明創業課程的普及率還遠遠不夠,而在學生最希望接收到的創業教育方式中“授課”所占比例又接近一半,所以綜合起來不難發現學生對創業課程有需求,而創業課程本身的普及率亟待提升。
對于想創業而缺乏資金的創業團隊而言,創業教育能做的其實就是通過教學、實踐、媒體平臺等手段教會團隊內的每個人如何合理利用好身邊資源去獲取團隊所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切實地將系統的創業方式注入到每個創業者思維中,這樣的創業教育才會發揮它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學生而言最有效的創業教育方式即是以實踐為主的,以“挑戰杯”為代表的創業實踐類競賽。由此可見,競賽式的創業實踐是當前來說能比較好地去完成創業教育這一目的的載體。
4 總結
青年大學生對于創業滿懷熱情,但是高校的創業課程的普及率還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基本所需。在培養專業創業指導老師,開設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方面亟需完善加強。大學生在創業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首要是資金問題,這其實是所有創業者都會遇到的客觀問題,創業教育旨在指導青年創業者如何利用手中和身邊資源去化解這樣的問題。
創業教育只是“創業生態系統”的一環,高校不能作為一個閉塞的環境或者單獨的組織,高校只有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各方的資源和力量,以學校為主題,將創業教育和創業資源(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整合,形成良性的“創業生態系統”,利于人才、信息、資金等“能量”在系統中流動,才能更高效地發展創業教育,促進大學生創業成功,實現青年人才的“創業夢”。
21世紀屬于奮發有為的創新青年大學生,青年人才不乏創業夢想,渴求實現自我價值。由此,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規格的需求,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是學校內涵發展的要求,更是培養具備職業素質人才的必然選擇。作為新時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牢牢把握時代特征,制定出符合學生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與創業特點的新工作思路,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現代職業人。
參考文獻
[1]十八大報告表明政府要扶持大學生創業[J].中國教育報. [2013-01-09]
[2]張健. 2014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報告[N].信息時報,2014(3)(B4).
[3]趙志軍.以創業教育帶動創業文化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0(23)
[4]趙炎、陸靜、盧穎. 上海市人口的創業傾向性研究[J].軟科學.第22卷第3期,2008年3月總第99期.
作者簡介
陸靜(1984-),男,上海,漢族,經濟學碩士,上海大學團委,研究方向: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