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道嫻
摘要:曾經看到一位老師寫得這樣一段話,是有關略讀課的,他說:一直以來,我們上略讀課都是戰戰兢兢的。說少了,怕不到位,學生不能領會課文其中的奧妙;說多了,又怕太羅嗦,好像老師搶了學生的位置,喧賓奪主,煩不勝煩。當我讀到這樣的“戰戰兢兢“和“煩不勝煩”時,也讀到了老師們內心的糾結,實在是令人感慨萬千,說的很實在,也很無奈。看來,精讀課和略讀課確實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關鍵詞:精讀課 略讀課 教學設計
那么我們老師們在教學設計時應該怎樣把握呢?以下幾個方面供大家做個參考。
1、在精讀課上,我們要對單元訓練點重點指導學習。比如這個單元是寫人的,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性格品質,那我在精讀課上就要重點引導學生去學習這樣的寫人的方法,而在略讀課上,我不再教這種寫法了,而是問學生:課文是怎樣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的?這是在用法。
2、在精讀課上,我們往往要抓詞抓句。要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要引導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比如我們在精讀課上進行的換詞練習、對中心句、文章中精妙的語法、修辭等的體味等,要精讀作者的這一段話為什么要這么寫,這么寫的好處是什么。而略讀課上,我們在品詞析句上的功夫做的很少。
3、在精讀課上,要特別細致地指導有感情的朗讀,甚至是誦讀。比如哪個字要重讀,哪一處要讀得慢一點或者是快一點?語調是怎樣的?要讀出語感,讀出情味,甚至讀出個性化的表達。而略讀課上,不進行過分的有感情的朗讀指導。
4、在精讀課上,有時還要從讀學寫、當堂練筆,尋找思維的訓練點進行拓展說話或寫話,(以《風》為例)這是精讀課上常常要進行的說和寫的訓練,而略讀課上一般不進行這樣的訓練,老師和學生們要在略讀課上歇歇腳,一般沒有作業,就是以快樂、輕松地讀書為目的。
剛才我們是從精讀課著眼,進行兩種課型的對比,下面,我們就重點從略讀課著眼,談談略讀課上我們要干什么,也就是略讀教學的目標:
其一,略讀課上要進行方法和技能的訓練和補充。比如張力老師講的《世說新語》這樣的小古文的略讀教學,學生們在之前的精讀課文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讀古文和學古文的方法,但還沒有形成技能,需要在略讀課上進行訓練,張力老師就是啟發學生在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比如畫節奏線能幫助我們讀出古文的韻味,看注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意等。相信經過在略讀課上的訓練,學生對于學習古文的方法應該是掌握的更好了。這就是略讀課上要進行的方法和技能的訓練和補充。
其二,略讀課上要重點培養略讀和瀏覽的能力,而不過分強調有感情地朗讀。以《丹柯的故事》為例,趙立民在學生充分自主讀書后,讓學生梳理思路,從“族人遇險一丹柯出現一突出重圍一用心照亮一走出絕境”,這就是在抓文章大意,了解課文寫了什么,這是在干什么?這就是在略讀。而后,趙老師讓學生找到讓自己感動的、精彩的感人之處圈畫批注,這又是在干什么呢?這就是在瀏覽。這個課文很長,那么這個瀏覽的過程,學生是怎樣讀的呢?一定是快速的,學生可能會一目十行地跳讀,感覺這個地方我沒有感動,與需要無關,就會略去不看,再看到另一處,這一處文字很好,很令我感動,我就會停留在此細細地讀,我們說,這個過程運用的多了,實踐的多了,學生們就會在不自覺當中提高了略讀和瀏覽的能力。趙老師利用長課文的教學,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這種能力,而不是指導學生全面地、精細地讀,不過分強調有感情的朗讀。
其三:略讀課上要進行拓展閱讀,是以擴大閱讀量為目的。而精讀課中也有拓展,但是基于課文本身的一種拓展。比如我們聽第三屆精英杯中,黑河市的一位老師講《趵突泉》一課,她就補充了描寫趵突泉的三段話,像劉鸚的《老殘游記》、曾鞏的《齊州二堂記》、酈道元的《水經注》這些,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趵突泉的美,而我們略讀課上的拓展是比較純粹的,是不同于課文的其他文章,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閱讀量為目的的,這些文章可以是相同主題的,可以是相同寫法的,還可以是相同訓練點的。
以上我是通過對比讓大家了解了略讀課的特點,接下來我們要一起看一看,我們在上略讀課的時候,到底應該怎么做呢?這也是希望我們老師在以后的教學中去實踐的。
第一,略讀課教學,一定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平臺。我們教科版教材里的略讀課,是放在“快樂讀書屋”當中的。這種設計不單單是為了吸引學生,它似乎給我們老師們也傳遞了一種信息。傳遞了什么呢?它傳遞了快樂的理念,傳遞了讀書的理念。其實我們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這個追求: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快樂地讀起來,自由自在地讀起來。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設計很多的問題,不要想著怎樣把學生牽到這一段上來,挖掘出什么詞語,不是這樣的,就是放手讀書。像初讀時讀對讀通啊,默讀時的思考圈畫,對重點部分的精讀、品讀,這些都是由學生來做的,老師盡量不泛讀、不牽制。讓快樂讀書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閱讀的樂園。
第二,要有預習的基礎,要讓孩子讀文前提示。
大家聽劉威老師的課,她有一個對預習情況的反饋,這個環節的設計無疑是在告訴學生預習的要領,養成預習的習慣,讓學生圍繞文前提示的問題來讀書。一二年級可以有簡單的預習,也可以不預習,但即便是這樣,低年級的孩子們在學文前也是在家里或課下讀過的,這個不做具體的規定,你要視你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但是三年級開始,我們就要著力培養預習的習慣了。這個預習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只不過我要強調一點,你的設計要基于孩子們的預習基礎。孩子們自己在預習時能學會的,你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就要充分地考慮進去。我們白話文學習的起點不是零點的,因為理解是人的本能,這就像消化食物是胃的本能一樣,理解文字也是人大腦的本能。所以我們老師的作用,就是在學生自己消化不了、理解不了的地方幫幫忙就好。而在幫忙之前,要給學生進行自我消化吸收的機會,這樣會提高課堂的效率,所以建議一年級時就可以進行簡單的預習嘗試了,到三年級時,要有意培養了。
第三,要精略交互。這是略讀課設計上最見功夫的一處了。這一處處理的好,你的略讀課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處理的不好,那就不像是一節略讀課了。所以精略交互真的是很重要。記得省語委辦的張元華主任曾經講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她說:“略讀課如果是一片草坪的話,那么精讀之處就是點綴在草坪上的朵朵紅花。”這個草坪里草和花的關系就是略讀課上略和精的關系。
以上所講內容,我給提煉了一下,雖有點牽強,但能方便老師們使用:
略味兒,就是學生充分自讀、合作探究的學味兒;是老師大膽放手、不抓詞句的教味兒;是抓住大意、多方感知的粗味兒;是精其一點、一課一得的精味兒;是文前圈畫、文后統識的字味兒;是調足胃口、拓展閱讀的讀味兒。最后,我還希望老師們能再有對好詞佳句的積累背誦味兒,有對單元訓練點進行當堂訓練的練味兒,去掉過多問題的牽制味兒,真正上出富有個性的略讀的味道。
最后,希望老師們能夠準確把握住略讀課教學的特點,希望能把本次活動的收獲落實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去。并不斷追求、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我們再來分享。更希望我們老師再面對略讀課的時候,不再“戰戰兢兢”“煩不勝煩”,而是能從容以對、笑口常開!
參考文獻:
[1]許世捷.初中語文外國篇目精讀課與略讀課教學的對比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