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剛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快速發展和素質教育理念深入實施,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日漸重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大教學力度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一線教師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新要求及新目標。作為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教育,探究有效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很有必要。基于此,本文對相關策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 高效課堂 核心素養 有效培養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語文思維的重要時期,相較于小學,初中語文在內容設計和知識層面的難度都相對加大,教材在課文的設置方面趨向系統化、科學化,這對提高學生邏輯思維,促進學生文字水平提升有重要作用。在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將學生的分數提高作為目標開展學習,這是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為核心,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精心備課科學設置教學三維目標,在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引領下,不斷挖掘文本內涵拓展語文課堂綜合維度,有效提高學生課堂效率。
一、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依然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沒有考慮到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經驗,自主意識開始覺醒,對學科的部分學習內容能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及設想。教師要能夠在新課改理念的倡導下,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作為引導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在自主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在教學《蟬》一課時,由于文章篇幅較長,學生在之前很少接觸這類事物說明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通過圈點勾畫做批注的方式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時,能夠抓住關鍵詞句分析理解,在不能自主理解的地方寫出自己的疑問以待課堂上解決。在學生自主學習生字生詞和理清文章脈絡、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將自己課前預習的內容以自己的理解和同伴分享,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主體性。
二、精心設計教學,樹立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教學“三維”目標,要求教師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實現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備課時,深入分析學生實際和具體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課程制定與之相符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在充分分析單元主題的基礎上,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在知識和能力層面上,讓學生在自主預習生字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和順序,掌握說明文的相關基礎知識,并能夠針對課文內容揣摩其中的說明語言,掌握文章的語言特色;在了解蘇州園林特征及內涵的前提下培養學生分析和寫作說明文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我通過多媒體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和小組合作探究等一步步引導學生把握相關知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我則是在帶領學生探究語言美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蘇州園林的畫意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創新教學方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全新理念引領新的課堂教學方式。隨著新課程的推進與實踐,教師要能通過創新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灌輸式”教學帶來的沉悶壓抑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的興趣,在輕松樂學的教學氛圍中幫助學生深化知識,培養學生各方面綜合素養。
(一)多媒體教學激發興趣
以傳統教學教具相比,教師通過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構建教學平臺,可以在獲得較多教學資源、擴展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PPT課件制作,將所講知識歸納總結展現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容量。比如,在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介紹新聞消息的構成因素,將類似的文體展示給學生,在視覺吸引下讓學生明白消息這種新聞體裁的形式。同時,通過多媒體搜集呈現《我軍橫渡長江情景》,讓學生在對比中觀察兩則新聞的不同,在比較閱讀中擴展學生知識。
(二)情境教學深化理解
興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直接促進人們智力的發揮。對于初中生來講,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特有的心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尋求答案,有利于學生深化文本理解。比如,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由于本課篇幅較長,教學難度相對較大,在教學過程中,我扣住感情變化,抓住四個視角設計主問題:阿長買《山海經》為什么讓魯迅銘記終身?根據這個問題衍生子問題:通過閱讀全文,你眼中的阿長是怎樣的人?魯迅對阿長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阿長買回《山海經》會讓年少的魯迅感到震驚?少年魯迅和中年魯迅對阿長的感情分別是怎樣的?在問題的引導下,讓學生了解阿長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感情變化,體會文章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三)分組教學活躍氣氛
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充分說明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科學分組,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交流探討,在討論中全面深刻地看待教學主題。比如,在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課時,我在帶領學生感悟文本時,通過分小組讓學生展開討論,首先我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問題,如:“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三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文章六次提到“中國人”所指對象是否一致?等,讓學生在問題質疑中討論尋求答案,同時,由于本文中既有駁論也有立論,我通過提出辯題:中國人到底有沒有失掉自信力。讓學生在自我觀點的前提下選擇正反方,課下結合文章內容和課外知識尋找相應的依據,在思維拓展中培養學生思辨力。
四、挖掘文本內涵,拓展語文課堂綜合維度
語文學科是通過對語言進行組織而形成的重要文化載體,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各方面滲透讓其感受到教材中蘊涵的中華文化精華,通過挖掘文本中蘊涵的內涵,能有效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實現語文課堂知識與情感維度的有效融合。
比如,在教學《沁園春·雪》一課時,如果教師單純讓學生朗讀、理解和背誦的話,教學方式單一且缺乏新意,核心素養背景要求下,我通過將其他認識引入教學,從歷史學科的角度搜集了作者寫作的背景資料,在教學中展開了歷史與詩詞藝術的結合學習;再如,有的課文教學,我比較傾向于從中挖掘情感因素,通過提煉《背影》中的豐富情感因子,將其與語文知識融合起來,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在情感蘊藉中獲得情感教育;在教學《安塞腰鼓》一課時,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還在多維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中領悟中華兒女的英武精神。這樣,在知識與知識,知識與情感之間的有效融合中拓展了語文課堂的維度,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改革進程中素質教育理念的關鍵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認真備課探究創新教學方法的同時挖掘文本中蘊涵的深刻內涵,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道德品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楊鋒.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探索[J].學周刊,2015(15):99-100.
[2]周紅艷.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5(07):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