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龍
【摘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的核心理念,9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中成就黨的事業。群眾路線是我黨長期堅持、貫徹的指導方針,在此基礎上,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既是依靠群眾做好政法綜治工作的需要,同時又是依靠群眾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群眾路線;楓橋經驗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性的重要標志,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自覺踐行當的群眾路線、加強黨的群眾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是外面迎接挑戰、開創未來的重要法寶。
一、群眾路線是我黨的生命線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誕生和運用,開創了人類社會發展學說的新境界,成為無產階級解放自己、奪取革命勝利的思想支撐。中國共產黨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思想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路線作為凸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進取的根本立場。
90年來,正是因為堅定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勇敢擔當起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才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不斷發展壯大。
9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貫徹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中成就黨的事業,人民群眾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二、群眾路線是我黨長期堅持的路線方針
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是我們力量之所在,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實踐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最大致勝法寶,脫離群眾是十分危險的。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把“楓橋經驗”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好,是我們應該長期堅持的路線方針。
我國正處于轉型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因而導致群體性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領導干部抱怨“群眾工作難,矛盾不好化解”,這就是因為政府與群眾缺少溝通,沒有從根本上了解群眾的需求。因此就要求政府時刻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聽取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普遍的現實問題,不僅要同群眾增進感情,更要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群眾信訪制度,加強政府同人民群眾之間的互動來往,讓矛盾看得見,讓人民真正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做到“老老實實地調查研究,老老實實地聽取群眾的意見,老老實實地改進工作,在領導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取得人民的支持,不斷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
三、新時期群眾路線發展
(一)要健全民主制度,提高群眾工作水平
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到人民民主專政,無不體現著人民群眾在歷史活動中的重要性。要健全民主制度,重要的是進一步深化黨務政務公開,讓公民可以從多個方面了解真實、確切的黨政工作,并且能夠根據現實情況提出相應的寶貴意見,從而充分行使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對群眾合理的批評建議,要加以考量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對待不切實際的訴求也要認真做好政策解釋和答疑解惑工作。同時,在實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決策和工程項目之前,不僅要加強信息收集研判,合理征求民眾意見,而且要充分評估可能產生的風險因素,做好應對的準備。
(二)全面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到教育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幾代領導核心關于群眾路線的一系列精辟論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主要內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切實加強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育,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作為切入點,著力解決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成義.秦安縣委的群眾路線一一推薦一則舊聞[J].中國發展觀察,2013,(09).
[2]劉毅強.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J].科學社會主義,2013,(04).
[3]常欣欣.如何理解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J].科學社會主義,2013,(04).
[4]張曉鋒,張璐露.群眾路線的政治邏輯及當代路徑[J].理論視野,2013,(08).
[5]林學啟.群眾路線是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命線[J].東岳論叢,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