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安群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越來越離不開閱讀教學,因而閱讀教學所體現的以學生為主題的意義也日趨明顯。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中,通過相互溝通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可以展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創新了語文閱讀教學方法。促進了學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推動了學生沉浸在閱讀中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中的優勢可以推動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在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的同時,不斷地推動學生的閱讀等綜合能力的發展,下面就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本閱讀 教學創新 方法指導 優勢探索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語文學科教學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這也對我國語文課程標準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主體性要求也越來越高,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學,需要通過不斷的創新來探索出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案,進而讓學生通過沉浸式的閱讀,融入到閱讀的作品之中,在閱讀之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在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不斷地推動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讓同學在不斷地閱讀之中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科素養,采用創新模式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一、高中語文整本書教學的優勢
(一)讓學生能夠深入閱讀,深刻體驗閱讀的樂趣
在在高中學習中,學生的課程較多,學生的語文學習時間有限,語文閱讀時間更是屈指可數,再加上每個學生理解能力、學習素養等方面有些差異,因而他們在語文閱讀中的進程也有所不同,因而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整本書閱讀,可以極大程度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思路,讓學生能夠深入閱讀,進而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中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樂趣,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可以促進語文閱讀互動課堂的產生
在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一些隔閡,導致學生的閱讀過程無法很好的體現在課堂之中,在高中整本書閱讀中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另外還可以在互動課堂上將學生所閱讀的內容進行相互分享,加深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的同時,促進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將教師和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緊密連接起來,促進語文閱讀互動課堂的產生,這種互動的閱讀課堂,可以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隔閡能有明顯的縮小,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相互協調與統一,進而有利于實現課堂效率明顯的得到極大的提升,使得閱讀課堂的效果更加顯著。
(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優勢
閱讀整本書可以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對新課程標準內容的順應和體現,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主動的來講課或者閱讀內容,學生只能被動的來接受這些新的知識內容,學生閱讀和學習語文整本書的積極性和興趣有很大的降低,因而學生對課堂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并不能在學習中有自己的思想,使得教學的模式過于單向化,整本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可以使得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有所表露,體現出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注重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
二、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方法指導探略
(一)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對內容整體把握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教師可以對整本閱讀的內容進行導讀,讓學生提前了解到課文內容。讓學生對內容能夠有整體的把握。學生應當在教學中對閱讀內容有整體把握,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夠體會到閱讀內容的整體的內涵,進而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從多角度對閱讀內容進行把握,另外教師還要將閱讀的內容化繁為簡,注重對整體內容進行趣味化分析。改變課堂閱讀教學中過于死板、繁瑣的尷尬局面。
(二)活躍整本書閱讀課堂氛圍
在整本書閱讀中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行互動,進而可以活躍出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對所閱讀的內容保持活躍的狀態,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所閱讀內容的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意識,進而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構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型,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被動局面。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應當注重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展開,在閱讀課堂中應當積極的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地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當通過融入新鮮的教學思路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多方位的發展,讓學生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之中,積極的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曉輝,周娜,嚴虹焰,何平,嚴先元.《新課程:語文教育怎樣改革》,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新課程與學生評價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秦訓剛,蔣紅森.《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