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和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危險因素比較
霍世會鄭大勇李曉蕓楊勇常馨
(吉林省前衛醫院神經內科,吉林長春130012)
摘要〔〕目的分析出血性腦卒中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危險因素。方法選擇在該院就診的腦卒中患者734例(出血性腦卒中143例,缺血性腦卒中591例),比較兩類腦卒中患者的發病年齡、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狀態、血管性風險因素及發病時間等情況。結果缺血性腦卒中與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年齡、是否經常鍛煉、享受醫療服務情況、受教育程度、個人腦卒中史、是否患心臟疾病和糖尿病等方面具有顯著差異(P<0.05);出血性腦卒中在冬季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其他季節,而缺血性腦卒中在夏季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其他季節(P<0.05)。結論不同腦卒中類型的危險因素既有共同之處,也各有側重,針對性地預防對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預防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吉林省衛生廳科研項目(2009R024)
第一作者:霍世會(1962-),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老年腦血管疾病的診治研究。
腦卒中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二者發病機制不同,誘發的危險因素也可能不同〔1〕。然而多數研究并沒有嚴格將2類亞型區分,本研究旨在嚴格區分腦卒中亞型的基礎上,比較不同亞型腦卒中患者常見危險因素的分布差異,為進一步的研究和預防控制腦卒中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3年在我院連續就診的資料完整的腦卒中患者734例,其中出血性腦卒中143例,缺血性腦卒中591例;年齡27~94歲,平均發病年齡(66.7±10.3)歲;入選患者均來自省內地區,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
1.2方法詳細記錄所有患者的腦卒中類型、發病年齡、飲酒史、吸煙史、是否經常鍛煉、職業(腦力工作、體力工作)、是否享受醫療服務、受教育程度、個人腦卒中史、腦卒中家族史、血脂異常、高血壓、心臟疾病及糖尿病等信息。
1.3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結果
2.1發病年齡情況比較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69.7±12.4)歲〕顯著高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61.5±11.2)歲〕(P<0.05);多數腦卒中患者的發病年齡在45~85歲,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各年齡層的構成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狀態比較生活方式方面,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飲酒史與吸煙史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而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缺乏鍛煉的比例明顯高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P<0.05)。社會經濟狀態方面,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體力工作者所占比例無顯著差異(P>0.05);而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享有醫療保險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顯著高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P<0.05),見表2。

表1 出血性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年齡情況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狀態比較〔 n(%)〕
與出血性腦卒中組比較:1)P<0.05;下表同
2.3血管性風險因素比較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個人腦卒中〔186例(31.5%) vs 29例(20.3%)〕、心臟疾病〔156例(26.4%)vs 25例(17.5%)〕和糖尿病〔158例(26.7%) vs 20例(14.0%)〕的構成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腦卒中家族史〔129例(21.8%)vs 32例(22.4%)〕、血脂異常〔338例(57.2%)vs 79例(55.2%)〕和高血壓〔442例(74.8%)vs 111例(77.6%)〕的構成比無顯著差異(P>0.05)。
2.4不同發病時間的比較出血性腦卒中在冬季的發病率〔46例(32.2%)〕顯著高于其他季節〔春、夏、秋季分別為34例(23.7%),32例(22.4%)、31例(21.7%)〕,而缺血性腦卒中在夏季的發病率〔165例(27.9%)〕顯著高于其他季節〔春、秋、冬季分別為147例(24.9%)、138例(23.4%)、141例(23.8%)〕(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腦卒中發病人數的逐年增加,且其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等特征,已成為各國主要的疾病負擔〔2〕。研究表明,我國腦卒中發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國的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仍以每年8.7%的速率快速增長〔3,4〕。李立新等〔4〕的研究結果表明,65歲后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是出血性腦卒中的1.32倍,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同時,本研究也發現,45歲以下人群的腦卒中類型以出血性為主。因此,在腦卒中防治工作中以老年人群為重點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年輕人群腦卒中的相關健康教育,尤其是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預防。
關于腦卒中危險因素的各類研究國內外已有大量報道,個人腦卒中史、腦卒中家族史、血脂異常、高血壓、心臟疾病及糖尿病等血管性風險因素已得到一致公認〔5,6〕。而其與飲酒史、吸煙史、是否經常鍛煉、職業、是否享受醫療服務、受教育程度等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狀態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7〕。無論是出血性腦卒中還是缺血性腦卒中,高血壓均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8〕。本研究結果也表明,控制高血壓對預防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均極為重要。本研究與國內外其他相關研究的一致,此類結果的出現可能與兩種類型腦卒中的發病機制不同有關〔9〕。
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不同亞型的腦卒中發病時間存在明顯差異,其原因可能是吉林省冬季氣溫較低,寒冷空氣的刺激使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增加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引起血壓升高;而夏季高溫、出汗可引起血液濃縮,進而增高血液黏稠度,導致夏季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高〔9〕。因此,不同類型的腦卒中類型在不同季節應采取不同的預防措施。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既有共同之處,也各有側重。因此,應充分考慮不同類型的腦卒中對不同危險因素敏感性的差異,針對性地預防對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4參考文獻
1王勵,肖雪梅,許志斌,等.出血性與缺血性腦卒中住院患者危險因素比較分析〔J〕.慢性病學雜志,2014;15(7):526-8.
2李亢,余正.腦卒中疾病負擔研究進展〔J〕.上海醫藥,2011;32(3):130-2.
3Zhao D,Liu J,Wang W,etal.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twenty-one-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ang Project 〔J〕.Stroke,2008;39(6):1668-74.
4李立新,李琳琳.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5(2):313-5.
5周培毅,吳自強,謝志泉,等.腦卒中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6):3590-4.
6Choi KH,Park MS,Kim JT,etal.Serum triglyceride level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early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2;8(3):197-9.
7Lewington S,Clarke R,Qizilbash N,etal.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J〕.Lancet,2002;360(9349):1903-13.
8Mohammad QD,Habib M,Mondal BA,etal.Stroke in bangladeshi patients and risk factor 〔J〕.Mymensingh Med J,2014;23(3):520-9.
9孟慶蓮,梁迎春,孟超,等.腦卒中發病危險時間的分析〔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0;13(4):231-2.
〔2014-07-18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