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


[摘 要]專業課程設置的科學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效果。新型學徒制模式下的中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須遵循德育為先、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圍繞培育和健全學生“職業人格”理念和目標,實現課程與技能證書對接,突出課程實踐性,并將現代信息教學手段和靈活彈性的教學法貫穿于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型學徒制;中職國際商務;課程設置;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F2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11-0138-03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技術型人才。伴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發展,人口紅利逐漸萎縮,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的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等負面現象突出,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改革的重要舉措。然而,傳統落后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無法培養出大量滿足改革需要的技術型人才。調整和轉變原有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的艱巨任務。
推行新型學徒制模式是破解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瓶頸的重大舉措和必然路徑。學徒制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2014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制訂了工作方案。試點單位將從招工與招生的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運行管理實踐四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在當前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的新形勢下,2015年8月人社部、財政部共同印發了《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學徒制的發展方向,實行以企業為主、以職業學校為輔的“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國家頂層設計的學徒制模式下的職教改革勢必引起相關專業教學實施計劃的調整和專業課程的設置改革。
二、中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基本沿用“三分段”結構模式,教學目標導向不明確
現階段中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結構基本是沿用高校的學科本位制思想,采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三分段課程架構,未能體現以“學生為本”,“以技能為導向”適用夠用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目標思路,片面追求學術型高校的以理論研究為根本的課程目標模式。忽視了中職學生教育特點,違背了中職教育發展規律,脫離了社會現實,不符合教學實際,難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二)輕實踐、重理論的課程設置思維導向
目前,中職國際商務專業實施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體現如下特點:一是課程設置過于偏重理論,課程設置寬泛且程度較深。如專業骨干課程中的國際貿易、進出口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國際商法、國際經濟合作等。二是實踐性的課程編排太少,學生缺乏模擬仿真實操,技能掌握較差,偏離了中職教育以“技能為導向”和“以崗位為目標”的職教培養方向。
三、新型學徒制模式下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創新思路
(一)創新課程設計的必要性
國際商務專業是以課程設置框架為載體達成教學目標的。課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專業人才的培養。當前,中職國際商務專業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在整體的課程設置方法上還沒有根本變革。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速,市場對國際商務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變革傳統的課程設置思路,構建職業型特征的專業課程設置框架。
(二)應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原則
實施新型學徒制培訓制度歸根到底是為了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人才的實踐操作水平和職業素質。國際商務專業作為涉外型的商貿類專業,培養的是外向型的德能兼備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既要緊扣技能鍛造,也要兼顧道德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養。職業人格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社會職業所需要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的獨特結合。職業人格由個人的生活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性質所決定。良好的職業人格一經形成,往往能使職業價值觀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表現,反映在行動上表現出有自制力、創造力、堅定、果斷、自信和守信等優良品質。筆者嘗試從道德人格、素養人格以及技術人格視角,遵循職業需求的原則,構建中職國際商務專業“三位一體”的職業人格課程設置框架,并由此確定課程對接的技能證書,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課程的類型內容與傳統的“三分段”設置有許多共通之處,但思路不同,傳統的“三分段”課程設置采用的是先理論、后實踐的做法,理論與實踐階段的課程完全割裂、彼此獨立,關聯度不大。各門課程的教師很少進行教研交流討論,教學風格迥異,造成教學效果低下。而以“職業人格”劃分的課程編排是建立在職業人格理論基礎上的各門功課互相依賴,彼此融合承接的科學合理設置模式。該課程設置框架執行“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原則”,即緊緊圍繞以培養“職業人格”為中心,堅持以崗位需求和堅持以實踐為主體的原則,突出技能課程,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教學手段和靈活彈性的教學方法,實現課程、技能證書、工作崗位的零對接。
四、國際商務專業課程教學法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始終圍繞以打造完善“職業人格”為目標,根據國際商務專業課程的性質特點、學生的反饋情況,靈活運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項目小組討論法、競賽教學法、雙語教學法、情景重現仿真教學法等,使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活躍學生思維和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與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預定的課堂效果。下面重點以進出口貿易核心課程為例分析各教學法的應用。endprint
(一)任務驅動法
教學過程中可導入外貿公司真實的業務事項,作為貫穿課堂的任務場景,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通過自我學習、實踐和自主探究,體驗實際業務的處理流程和全景概貌,將教材中的各知識點與業務程序對接,理論與實踐結合,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教學法
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教學手段,如PPT、視頻等手段導入真實案例,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分析、論述,再進行提問,講解和總結。將知識點融入案例來分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法
將進出口貿易實際業務導入教學環節,選定一套完整的進口或出口貿易業務程序方案,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業務小組,選出各項目組長,各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職能角色,如進出口商、商檢、海關、貨運公司、銀行等。讓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進入崗位狀態,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四)項目小組討論法
針對中職國際商務專業學生的特點,在項目教學過程中采用分組模式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每組若干人,確定小組長。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相互協作,完成每個技能目標和模塊的任務,然后交叉相互進行項目評估和打分,分析優缺點,總結經驗。
(五)競賽教學法
組織或參與各種與課程緊密相關的技能大賽,以賽促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增強個人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
五、結語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經濟實力的競爭取決于技術的競爭,技術的競爭取決于技術人才的培養。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國家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新型勞動者的歷史使命。國際商務專業作為培養全球化視野的涉外型人才的專業,其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隨著新型學徒制職業改革模式全面推廣實施,傳統的“三分段”式的設置模式已不能適應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職教改革趨勢,堅持以德育為先導,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培育和健全學生的“職業人格”為目標,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實踐性的課程設置特色將成為主流方向。在培養規格、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資源配置上合理確定各階段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能力要求,持續推進課程的綜合化、模塊化和項目化,積極推行雙證書或多證書制度,把職業崗位所需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相關專業教學中,將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合并進行。廣泛運用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項目小組討論法、競賽教學法等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并鑄造一批“教練型”的國際商務專業教學名師和學科帶頭人。
[參考文獻]
[1]劉志娟, 陶瑾.中職國際商務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思考[J].職教通訊,2007(4).
[2]楊遐.構建職業型中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的探討[J].新課程研究,2012(1).
[3]黃敏華.中職學校國際商務專業開展實踐教學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0).
[4]施永兵.高職院校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問題和對策[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責任編輯:馬 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