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王朗玲+劉文釗+楊芳
摘要:黑龍江東方學院是伴隨著國家改革大潮誕生的,辦學方向正確,管理結構合理,運行體制先進?!皯眯浴⒙殬I型、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設置調整專業,遵循應用型人才成長規律,強化實踐教學鏈,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培養,初步探索了一條把學生培養成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文章以黑龍江東方學院為研究對象,對民辦學校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進行了初步研究,為民辦高校的未來發展和高等教育專業人才的培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專業定位和服務面向不明確
專業建設是龍頭、是根本、是中心。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類型、規格、層次和技能提出的新要求,東方學院專業定位和服務面向迎接新挑戰和新機遇。目前全校9個學部38個專業,其中理工科17個,占44.7%,非理工科21個,占55.3%。然而部分專業定位和服務面向不夠明確,招生和就業不夠景氣,專業應用能力過于寬泛,缺乏對職業崗位的針對性。專業是個大范疇,同一個專業的畢業生可能從事不同崗位工作,例如:旅游管理專業可從事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及景點旅游等。而同樣的工作崗位可能需要不同的職業崗位能力,例如:酒店工作崗位包括經理部、客房部、餐飲部、人事部、綜合部和會計部等。目前學院專業設置比較寬泛,缺乏對職業崗位的細分。
(二)缺乏配套的應用型課程體系支撐
2015年,全院共有957門課,1 004門次,其中基礎課89門、外語類課88門、專業課637門、實習實踐課190門。按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標準,畢業生應該具備知識能力、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三方面的能力,并且由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技能操作和職業素養培養三維課程體系支撐。但目前,學院的理論類課程與需求契合度不高,數量相對多而不精,內容陳舊落后,難易度、深淺度與實際不符;實操類課程不夠實用,種類單一與理論內容不配套,數量過少,內容偏粗偏淺,可操作性不強;職業素養教育不夠完善,不成體系,只包括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
(三)青年教師力量比較薄弱
表中數據表明,主任教授承擔34門課、自由專任青年教師承擔623門課、外聘教師承擔347門課,比例為1:18:10;在基礎課中的比例是1:15:13;在外語類課中的比例是1:19:9;在專業課中的比例是1:18:12;在實習實踐課中的比例是1:17:6。學院已形成了一支以主任教授為帶頭人,資深專任教師為骨干,自由青年教師逐步成長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首要條件之一,然而,目前東方學院的教師數量和結構不是十分合理。全院自由專任教師264名,其中碩士240名,占90.9%;博士8名,占3%;助教50名,占18.9%;講師158名,占59.8%,副教授55名,占20.8%;正教授2名,占0.6%。自由專任青年教師264人承擔623門課,占全校課程總門數的65%,平均2.36門/人。同時存在部分專業的主任教授投入不夠,改革意識不強;專任中青年教師的相當一部分人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積累不足;多數外聘兼職教師教學責任心不強等問題。
(四)校內外實驗實踐基地不夠先進
學院從建院開始高度重視校內實驗室及實訓室的建設,每年逐步加大實驗室及儀器設備經費投入,到目前為止,教學科研設備總值6 000余萬元,正式建制實驗(訓)室54個,共計8 500余臺套(800元以上),實驗室總建筑面積為25 000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已達5 400余萬元。各類教學實驗實訓室配備較完善,基本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然而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實驗實訓室建設項目相對單一,缺乏創新探索及綜合性能,管理考核制度不嚴,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校外與合作企業聯系不夠密切,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不能很好地執行。
二、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專業定位及服務面向調整優化,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需求
東方學院是公益性辦學,學費是辦學的經濟基礎,考慮到投入產出,針對部分多年招生和就業不太景氣的專業可采取下列辦法:對于偶爾不景氣專業,認真研究市場需求,加大教改力度,盡快改變被動局面;對于間斷性不景氣專業,可采取隔年招生的辦法,從而讓出教學資源給景氣專業,減輕就業壓力;對于持續性不景氣專業,可停辦撤銷。結合企業具體需求,專業應用能力向職業崗位能力聚焦,應用技術型大學應著力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所應具備的技術技能,把專業應用能力具體細化為職業崗位能力,提高專業應用能力適應于職業崗位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二)建立與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相配套的應用型課程體系
為了適應社會和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黑龍江東方學院從 2012 年 6 月開始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新的修訂,歷經一年,修訂稿已于2013年9月投入使用并在不斷完善中。學院初步計劃每學年本科生各種課程達到1700門左右,建設重點核心骨干課250門左右(每個方向50門左右)。同時,學院加大經費投入,鼓勵教師撰寫高質量的講義或自編教材(每年30門左右),爭取8~10年左右,建成理論類與實踐(訓)操作類相配套的應用型課程體系。另外,在現有的職業素養課程體系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如食品學部7個專業在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已經融入了100學時的職業素養課程,貫穿4年6個學期,把學生培養成“知識、素養、技能”為一體的應用創新人才。
(三)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在“主任教授、專任教師和外聘教師”中,按性質和功能可分為基礎、主干和補充三大部分。這三大部分以“片層結構”堆壘起學院的師資力量體系。其中自由專任青年教師已成為學院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但其蘊涵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首先,提高教師教學水平。鼓勵教師多聽一些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兼職教師課程,或互相聽課,并進行討論,吸取經驗,提高授課方法和技巧。其次,設置教學評優激勵機制。為了全面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和實踐技能,定期開展“特色教學觀摩”“實踐教學觀摩”“新聘教師課程觀摩”和“專業基礎課觀摩”等系列講課競賽。賽后召開教學交流研討會,請督導、主任教授級一線教師點評,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并根據點評結果選出一二三等獎項,激勵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最后,加強教師培訓。專業青年教師可以參與到企業中去,在實踐中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能,增強實踐經驗,將積累的經驗融入課程中,提升指導實訓實踐的質量。
(四)加強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建設
面對生源競爭激烈、經費來源有限和教學資源不足等環境因素,民辦高校應突出人才的應用型培養特色。校內在保留必要的傳統經典實驗外,加大經費投入,建設探索技能與職業素養雙提升的新型綜合實驗室。校外應深化教學改革,以行業企業需求為核心,通過多元化、多樣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式,貫徹落實應用技術性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例:經貿學部與印度塔塔集團和中銀商務采取課程置換的形式聯合培養服務外包人才。食品學部與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聯合乳品學院”,同時與貝因美集團、伊利集團等15家國內外知名乳品企業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共同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組織高校教育專家和行業企業精英,“校企共同開發課程體系、校企共同組建教師隊伍、校企共同實施教育教學、校企共同搭建管理隊伍、校企共同開展考核評價”的“五個共同”,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玉順.黑龍江東方學院2014—2015學年教學工作會議.2015-3-28.
[2]崔鵬飛.民辦高校如何做好研究生培養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4,(19).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