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明
【關鍵詞】初中地理 以圖導學 優化 導課 填圖 識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111-01
在地理學中,地理知識常常寓于地圖之中,而初中地理學科的學習也時常將地圖作為輔助工具。依靠地圖進行學習,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世界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的地形特點、行政區劃及其他地理信息。“以圖導學”指教師以圖像作為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具體認知某種地理信息。教師采用“以圖導學”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讀圖分析能力、地理知識應用能力,并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學科素養。在此,筆者談談如何采用“以圖導學”教學模式來優化初中地理教學。
一、以圖導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課程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然而,傳統的以知識為主要教育點的教育理念,讓一切教育資源、教育環境等都在為成績服務,學生處于“唯知識為上”的學習氛圍中,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在地理課堂中,運用圖形進行知識點的講授與對比,可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從而提升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可以說,“以圖導課”是初中地理課程改革的重要嘗試。
例如,教學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六章“北方地區”時,筆者將北方地區所轄的東北三省、黃土高原及北京等區域的自然風光、氣候地形等相關圖片制作成PPT,用以引入本節課的內容。筆者一邊播放PPT,一邊進行講解,學生們頓時被吸引住了,筆者隨即順勢引出:“在本節課中,我們將一起學習、探討北方地區的地理信息。”這樣,自然地切入了正式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習氛圍極為濃厚。
又如,筆者在講解“北方地區氣候”的內容前,利用多媒體將北方地區所種植的“玉米”“小麥”等作物的圖片展示出來,并提出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北方常見的種植作物為玉米、小麥?”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并且大部分學生都能將其原因歸于氣候問題,也有的學生考慮到了地勢因素。這樣教學,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理順了學習思路,也為后續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趣味填圖,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感
初中生雖然比小學生認知事物更加理性,但是其在學習過程中仍然喜歡趣味性、競技性較強的活動。在地理課堂中,教師如果能夠利用學生的這一偏好,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與教學內容組織“趣味填圖”活動,那么,學生將更加容易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對地理信息的空間化想象與理解更加深入,同時還能培養良好的地理思維。
例如,教學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七章“南方地區”第四節《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時,筆者在課堂的最后部分設計了“趣味填圖”活動。在課前,筆者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紙上合作繪制臺灣省的地圖(兩個具體地名留空)。在課堂上,筆者讓學生們搶答,猜、填非本組繪制的地圖上空出的地名,答對一空得10分,答錯則扣除10分,得分最高的小組為獲勝小組,并獲得“填圖英雄組”獎狀。此外,筆者還用多媒體展示臺灣省地圖,隨意指出地圖上的任意位置盲抽學生填地名,并要求學生以旅游向導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該地的信息(尤其是地形、氣候等方面的信息)。這樣教學,學生不再使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地理知識,其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程度加深。
三、引導識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地理學習中,學生不免會遇到需要自主讀圖的情況。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或其他圖像,教會學生自主讀圖、識圖,觀察、分析地圖,掌握地理學習技巧和方法,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一節《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對我國草原牧區、山林地區及平原地區的城市村落分布地圖進行分析、總結,并針對土地利用現狀,要求學生思考:“地形、地勢不同,對土地利用有何影響?”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課本中的插圖進行分析,期間教師巡回指導,最終得出“山丘地帶適宜種植林地,平原地區適宜耕地”的統一認識。此外,筆者還利用相關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從不同側面了解土地利用問題。這樣教學,實現了“授之以漁”,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點的同時掌握了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實踐證明,在地理教學中“以圖導學”是科學的、可行的。初中地理教師要發揮“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并著力在“地圖運用”與“知識學習”的結合上下功夫,讓學生學有所得。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