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西文 范俊峰
[摘要]高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在全社會具有輻射引領作用,要想完成這一宏偉任務,需要在加強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重視發(fā)揮學校監(jiān)督作用、教師的示范作用和個人的自覺性,做好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互動,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融入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
[關鍵詞]高校;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1-0001-02
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示范之區(qū),在全社會具有輻射引領作用。高校要完成這一宏偉任務,需要樹立一體化的建設理念,把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構建長效機制,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融入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如何構建長效機制,確保行之有效,筆者認為要重視做好幾個關鍵點。
一、要重視發(fā)揮學校的監(jiān)督責任
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習總書記的講話十分形象地描述了青年學生在價值觀養(yǎng)成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及后果。高校作為青年學生進入社會前的最后一站,應該發(fā)揮至關重要的監(jiān)督作用。
當前很多人把現(xiàn)代大學教育提倡的學術自由、包容、開放、鼓勵個性發(fā)展與放棄監(jiān)督混為一談。容易對一些行為上、思想上,特別是價值觀上的錯誤缺乏旗幟鮮明的反對,不能很好地履行監(jiān)督職責。比如,學生抄襲作業(yè)的問題,在一份調查問卷中,當問到“您是否有抄襲他人或者從網上下載作業(yè)的行為時”,有41%學生選擇了“有”,當問及“您如何讓看待這一行為”時,認為“這是不誠信行為”的只有32%,而問及“有沒有老師發(fā)現(xiàn)并制止這種行為”時,肯定回答的只有21%。
這個目前在大學生中習以為常,不被重視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關乎學術誠信的問題,如果一開始不加以制止,就會慢慢演變成學術剽竊。類似這種“小”問題是很多的,高校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有高度的重視,發(fā)揮好監(jiān)督作用,才能切實保證效果起到作用。
二、要重視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是教師的第一責任。傳道不僅僅是說教,更重要的應該是自己的踐行。古往今來,一切被后人敬仰的先哲圣賢在傳播自己思想的同時,無不身體力行,做自己所推崇的“道”的踐行者。比如,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終其一生無論艱難困苦,都在踐行自己所提倡的“仁”“禮”“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的典范。在古希臘,法律被視做城邦安全的基礎,具有女神般的尊嚴。蘇格拉底認為一個城邦的理想狀態(tài)必須是人人從內心守法的狀態(tài)。所以,當他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后,他的學生通過行賄,讓他從獄中逃走時,蘇格拉底選擇了慷慨走向刑場。他的理由:我是被國家判決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會失去它應有的效力和權威。當法律失去權威,正義也就不復存在。對孔子、蘇格拉底而言,他們的事業(yè)就是他們的精神,自覺,自愿,自律從而自由的精神,通過他們的身體力行得到了光大。
2015年3月27日,《華盛頓郵報》報道稱,英國一家大型學術醫(yī)療科學文獻出版商日前撤銷了43篇論文,原因是認為peer-review(同行評審)程序作假。被撤回論文的不完全名單顯示,其中有41篇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的大學和醫(yī)院。我們可以試想,如果當學生從報道中看到被自己一貫尊敬的老師名列這份作假名單時,是怎樣的感想,對他今后學術研究又會是怎樣的影響呢?
教師既是知識的載體,又是道德的表率,“為人師表”是對教師道德責任的高度概括。對于大學生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教師發(fā)揮著重要的示范作用。一方面,教師要盡心盡力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對待教學工作一絲不茍、兢兢業(yè)業(yè),愛崗盡責。另一方面,教師必須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備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教師是一項特殊的職業(yè),它不僅擔負著知識傳承的重任,更擔負著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的歷史使命。教師通常被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一言一行都會在青少年的成長中留下印記。只有以身作則,為他們樹立道德的典范,才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
三、要重視與家庭、社會的互動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其內在的主要特征就是人格逐漸趨于完善和穩(wěn)定,外在的主要特征第一次比較完全的遠離父母,嘗試著在社會中承擔獨立的角色,逐步實現(xiàn)社會化。正是這種原因,家庭往往會放棄自己的監(jiān)督責任,錯誤的把家長的監(jiān)督與學生的獨立成長對立起來,把監(jiān)督的責任完全交給學校。因為大學生畢竟還不是完全的社會人,社會組織也不會主動承擔對其培養(yǎng)責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中間無論缺了哪一環(huán),或者哪一環(huán)不給力,都會造成效果不佳,或者偏離核心價值觀的軌道。因而,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過程中,作為主陣地高校,不能自己唱獨角戲,要重視與家庭、社會的互動,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的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下,高校是中心,要發(fā)揮主體作用,一要做好與家庭的互動,讓雙方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在校的成長過程、成長事件,起到引導、教育、監(jiān)督的作用;二要做好與社會的互動,把社會上出現(xiàn)好榜樣、好事跡、好風氣及時納入學校的教育內容,讓學生看到更多的社會正氣。同時,還要及時的把學校的教育成果向社會發(fā)布,虛心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不斷完善育人方案。
四、要重視大學生的個人自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從先進分子的個人自覺到社會自覺,然后從社會自覺再到普通大眾的個人自覺過程,當全民形成社會認同的共識時,整個社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形成了。高校積極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就是從社會自覺再到普通大眾的個人自覺過程,這里面的普通大眾就是廣大青年學生。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樸素感情到科學理解、從盲目順從到合規(guī)律行與合目的性的思想過程。馬克思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時,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樸素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思想的閃電”是來自外界的巨大力量,“擊中”就是一種從外到內、從自發(fā)到自覺的過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完全符合這一規(guī)律,個人的自覺是這一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唯物辯證法也認為: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據,它是第一位的,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趨向,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外部條件,它是第二位的,對事物的發(fā)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而,高校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個人自覺,極大地調動和發(fā)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主體性作用,最終達到自我的滿足和飛躍,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擁躉者和踐行者。
五、要重視實踐的作用
毛主席說: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理論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現(xiàn)在列寧說過的一句話:“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然而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沒有意義。
古人也曾說:讀萬卷書,行外里路。讀書是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內化于心,走路是實踐的過程,也就是外化于行。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重視實踐的作用,要積極搭建實踐平臺,建立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組織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參加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正確認識國家前途命運,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責任。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