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瑜
摘 要:近年來,通識教育一直頗受高等教育界關注,而書院通識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種形態,亦有其特點和規律。大中華區現代大學書院目前形成了三種典型模式,即精英模式、大眾模式和傳統模式。文章基于大中華區十五所書院的案例,對三類模式做了分析與研究,并就現代大學書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進行了梳理與探討。
關鍵詞:書院;通識教育;課程;大中華區
近年來,通識教育一直頗受高等教育界關注,而書院通識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種形態,也獲得了一定關注。2014年,兩岸三地高校現代書院制教育論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7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亞太高校書院聯盟”,以共同探索書院制教育模式改革與發展規律,為培養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作貢獻。2015年,書院聯盟舉辦了兩岸四地高校現代書院制教育論壇,并邀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波士頓大學代表介紹其住宿制學院的特色情況,以為兩岸四地高校書院提供借鑒。同時,與會代表分成三組,按照管理人員及教師組、學術研究組、學生代表組進行了研討交流,細化了討論內容,并結集出版了《現代高校書院制教育研究》一書。[1]
書院的通識教育是書院研究的核心,也是書院院本課程研究的基礎。文章基于大中華區十五所書院,對書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進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從書院的三種典型模式分析入手,之后根據課程形式進行分類并歸納不同課程類型的特征,從中剖析書院通識教育的啟示。
一、書院的三種典型模式
目前,大中華區大學形成了三種典型的書院類型,即精英模式、大眾模式和傳統模式。三種模式的代表分別是北京大學元培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傳統書院。
(一) 精英模式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是精英模式的典型代表[2]。元培學院的建立可以追述至2001年。當時,北京大學認為本科教育是整個高等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一所大學成為優秀大學的關鍵,為實踐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故開辦“元培計劃實驗班”。元培計劃實驗班的錄取分數高,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各省的高考文理科狀元或國家級學科競賽一等獎得主。
2007年,北京大學本科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正式成立“元培學院”,該學院為非專業類本科學院。元培學院在招收學生的時候,不細分專業,只區分文理兩個大類,學生入學時主要修讀通識課程和寬口徑的基礎課程。元培學院為學生配備了導師,協助學生選擇和安排自己的課程,建構個性化知識結構。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在全面了解北京大學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后,結合自身實際并在導師指導下,可在全校專業范圍內選擇專業。
(二) 大眾模式
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是大眾模式的代表[3]。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與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不同,面向華東師范大學的公費師范生,以培養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為目標。書院秉持學校首任校長孟憲承所提出的“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與社會的發展”辦學思想。每名學生進入書院后都有雙重身份,即既是其專業所在院系的學生,也是孟憲承書院的學生;第一課堂的專業學習與學術發展由專業所在院系負責,第一課堂之外的學習生活與養成教育主要由書院負責。此外,書院專門設立了“教師教育課程”模塊,作為書院學生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傳統模式
香港中文大學的書院是傳統模式的代表[4]。香港中文大學共有九大書院,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之精神推行通識教育,與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相似,其學生身上貼上了兩張標簽,一張是書院的,一張是學院的,學院的主要職責是開展“學科為本”的教學,書院則負責提供“學生為本”的教育。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一同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技巧、文化品位、自信心、責任感等。以錢穆先生創辦的新亞書院為例,創院宗旨在于承續中國傳統文化,并使其與現代學術結合。崇基書院則強調學生要對中國及西方的主要文化傳統有所體會及評估。
整體而言,三種模式的共同特點都是以設立書(學)院的形式來推進通識教育的實施。不同之處是三種不同類型的模式分別有著自己的價值理念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價值理念切實地體現在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
二、書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教育大辭典》對“通識教育”闡述為:近代關于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據此實施的教育[5]。在高等教育階段,通識教育指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與專門教育有別。書院開放式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旨在幫助學生培養個人品德,發展心智,提高綜合素質修養,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課程形式一般分為形式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兩種類型。
(一)形式教育
形式教育是以課堂學習為主的教育。書院承擔的課程主要是書院通識課程,其與大學通識課程兩者共同組成通識課程體系。
1.課程開設原則
形式教育的開設原則因校而異,分類方式與各書院的培養目標與內容相關聯,與一般的大學課程開設原則有所不同,具有明顯的院本特征。本文將列舉四類較有代表性的課程開設原則。
(1)分段而治
香港中文大學的善衡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分為兩段:啟導課程和總結課程。啟導課程旨在明新,引導書院新生了解大學環境,積極投入學習及書院生活;總結課程旨在引導高年級學生及時把握機會,檢視大學生活,進而前瞻一生[6]。初入大學的學生與高年級學生在價值觀念、思維特征、行為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都有差異,根據年級段而設置的課程符合學生發展的規律,即啟導課程有助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總結課程對于即將面臨職場的學生而言起到指引推動的作用。
(2)因人而異
臺灣中正大學的紫荊書院讓書院學生自行規劃與實施課程。書院學生可以評估本身需求,向書院通識教育中心提出課程申請,通識教育中心將協助規劃適當課程[7]。根據學生個人學習興趣規劃課程,對于學生和通識教育中心皆是一種挑戰,既要求學生審視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愛好,也要求通識教育中心有足夠的課程資源,滿足學生的個人需要,是互相督促與提升的雙贏系統。
(3)設塊而施
復旦大學復旦學院推行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方案分為以下六大模塊[8]: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臺灣中正大學紫荊書院則是以行動與問題解決導向為設計理念,圍繞核心能力指標設立課程,核心能力包括十大模塊,即思考與創新、道德思辯與實踐、生命探索與生涯規劃、公民素養與社會參與、人文關懷與環境保育、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國際視野與多元文化、美感與藝術、問題分析與解決等[9]。將通識教育分塊而設,反映了不同書院的學生培養目標,同時把書院的核心精神融于其中,復旦學院的文理兼并、紫荊書院的多元國際化視野在所設的通識課程模塊中都展現分明。以紫荊書院的“思考與創新”模塊為例,在第三學期課程中開設“創意思考與實踐”,“思考”部分是通過對創造力(包括流暢性、應變性、原創性及精進性)的理論解釋,并配合跨界的創新案例,讓學生理解創意的內涵并懂得欣賞,“實踐”則是讓學生動手制作一些作品。這充分體現了紫荊書院“鼓勵書院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時代,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對于問題的本質進行系統的正、反思考,并進行有意義的開創”的教育目標。
(4)取小而精
中山大學的博雅學院推崇的人生價值是智慧與修養,人生榜樣不是億萬富翁,而是學富五車的思想家、學問家。每學期主要課程一般只有3~4 門,但每門課需要學生完成大量的課前閱讀和課后作業。學生在學期間,需要深度研修中西方經典著作,還必須完成古漢語、古希臘語、拉丁語等古典文明語言學習,兼修藝術理論及其技能等課程[10]。博雅學院在眾書院中可謂獨樹一幟,“小”體現于課程數量較少方面,“精”體現在每年從入校新生中精選30名學生,是一所為探索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專門設置的學院。這樣的課程設置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更強調治學的嚴謹,課程也始終貫穿“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教學理念,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和做事。
2.課程選擇原則
形式教育的課程選擇原則較為寬松,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同時書院會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課程的改進與增設。另外,課程選擇有年級特征,與書院的核心精神相匹配。
(1)個人興趣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不同的書院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各書院也可以根據學生需求開設通識課程,形成一種新的開放式雙向選擇的通識教育模式。書院根據學生需求開設通識課程是雙向課程選擇原則的精華所在,其相當于為每名學生量身定做一份培養方案,也對學校的課程流動與師資配備提出了更高要求。
(2)年級導向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年級學生而設立,學生必須在規定的年級選擇相應課程。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規定,學生大一上學期必修《大學生活與學習》、大二及以上必修《學術與書院生活》系列課程、最后一年第一學期必修《專題討論》[11]。臺灣中正大學紫荊書院要求學生在四個學期分別選修以下課程:中正講座(第一學期)、生涯知能(第二學期)、創意思考與實踐(第三學期)和服務學習(第四學期)[12]。年級導向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劃,課程并非獨立設置,而是在書院核心精神之下的目標導向性設計,并與大學生的成長規律相配合。
3.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與書院建立的核心精神與價值相掛鉤,屬于“院本課程”。香港中文大學的新亞書院著重中國傳統文化,故學院的通識課程包括文化、社會、大學、人際關系等,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香港社會、大學生活等的認識與了解[13]。臺灣“清華大學”的厚德書院以服務學習、體現社會關懷的精神為主旨,課程主要涉及服務學習、社會探究、生涯探索三個方面[14]。載物書院以跨領域多元學習、培養創意創新創業能力為主旨,課程分為新生探索、服務課程和大二學生主題探究式的跨領域課程(如環境與社會)[15]。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是以師范學生為主導的書院,針對師范學生實習和求職的特色,開發了《師范生求職實戰演練課》,由書院參與該課程開發的教師擔任不同主題課的授課教師[16]。臺灣中正大學的紫荊學院體現了“結合老成與少壯以從事創造性學習,并謀求知識與生命熱情的融合”的教育目的,開設生涯規劃、服務學習、國際觀、創新力、領導力與溝通力等方面的課程[17]。院本課程內容寬且實用,不同于專業課程,更強調學生對于社會的感知、能力的提升、文化的熏陶、未來的規劃等,并將書院的價值理念糅合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為學生的個體發展提供新路徑。
4.課程教學模式
書院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突破常規,包括學者引領、經典導讀、助教相輔、小班討論、多元考核、網絡互動等富有特色的形式。
5.學分系統
用學分打通的方式將不同的通識教育課程統一在一個學分體系中。臺灣政治大學的博雅書院開設的通識課程,著重人文和自然通識,學生若修滿書院開設的課程,可以抵消大學規定的20個通識課程學分中的人文自然通識類學分。博雅書院的通識課程包括大學之道、日常物理、全球化與區域發展、世界文明與歷史思維等。[18]
(二)非形式教育
非形式教育主要指形式多樣,有利于書院精神傳遞的座談會、演講、表演、專題討論、社會實踐、志愿活動等非課堂教學教育,一般在課余時間開設。以北京航天航空大學行知書院為例,該學院強調“教”與“育”相結合,整體構建了由知識課堂、實踐課堂、文化課堂構成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中的“實踐課堂”就是非形式教育的典型。
1.分類方式
非形式教育可分為體驗類(包括慢走、農村體驗、與各領域杰出人士對談、海外參與、文藝團體訓練與企業實習等)、服務類(包括非政府組織實習、外籍子女陪伴、社工服務等)、專業類(包括口述史、博物館志愿者、動物園講解員等)、學習類(包括海外研修、外語學習營等)和個性類(包括以學生個人意愿為導向,尊重個體的需求等)。非形式教育的分類與一般意義的“課外活動”分類相似,但書院的非形式教育與形式教育相互依存,同時是形式教育的延展,更強調“知行合一”的理念。
2.特色活動
臺灣中正大學紫荊書院的“圓夢計劃”是該書院的一大特色,即學生可以在學期即將結束時提出申請,內容主要分為國際義工、學生交換以及筑夢計劃。筑夢計劃由學生個人或小組自行提出企劃書,人數及內容不限,可以是環島騎行、登山等,只要校方評估該活動對學生有益,便會給予經費補助[19]。諸多書院的非形式教育已形成系統,如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的學生骨干領導力發展特訓營、教師暴走授課挑戰計劃、微公益等[20];西安交通大學仲英書院的謙謙君子養成之感恩關懷計劃、博學近思計劃、學友相攜計劃和自理自礪計劃[21]。復旦大學五大書院的特色文化品牌包括騰飛書院的騰飛論壇、騰飛定向和騰飛月;志德書院的書院日、志德學子高中行、志德登高和志德詩文化節;克卿書院的克卿人節和克卿峰會;任重書院的任重沙龍、任重年華和任重掃除日;希德書院的導師論壇和卿云講會[22]。特色活動不但是書院的品牌,也是學生進入書院后的功課,學生自主選擇參加不同的特色活動,使之成為自己校園生活的常態,組織者也在活動策劃中吸取經驗。以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的學生骨干領導力發展特訓營為例,從2013年至今已開展了四屆,每屆特訓營的策劃者間都互通有無,使特訓營的組織更為細致、更有吸引力。
3.評價方式
學生的參與情況將被列入考核,作為其是否能夠繼續留宿書院或是評定獎項的依據。非形式教育的評價相對靈活,旨在鼓勵學生在課外充實自我,評價準則依據不同書院的培養目標而定。
(三)形式教育與非形式教育交叉
書院致力于發展多元通識課程,教育類型亦有形式教育與非形式教育交融一體的方式。臺灣政治大學的政大書院在“新生定位”部分的三門課程是形式教育與非形式教育相融合的方式:第一門為“學習生涯自我定位”,內容包括營期活動及銜接課程(形式教育+非形式教育);第二門為“大學入門”,透過定位活動與自我探索,了解生活環境及學習資源(非形式教育);第三門為“新生專題”,以書院教育的精神與重要元素進行設計規劃,引導新生適應大學學習方式與生活形態(形式教育+非形式教育)[23]。華東師范大學的孟憲承書院以“生涯規劃”為導向,開設“生涯規劃”課程,同時通過規劃大賽、個性輔導等形式與課程相配合,也是兩類教育相結合的方式。
三、啟示
在書院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有諸多不同于學院課堂的有利條件,因此得到不同于學校課堂通識教育的獨特效果。書院通識教育在相對固定和較小的范圍內進行,能夠達到全方位、全時段的全人教育目的。書院通識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發展心智,鍛煉其為人處事的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合作能力等,是形式多樣的教育。書院的通識課程設置既能體現書院精神要旨,也能培養學生通用能力。
書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形式教育更應突出“院本”核心理念。以中山大學的博雅學院為例,其參考國外博雅學院的經驗,學生在本科期間研修中西方文明傳統及經典著作,必修古漢語、古希臘語、拉丁語等古典語言,兼修藝術理論及技能。香港中文大學的新亞書院著重中國傳統文化,學院的通識課程包括文化、社會、大學、人際關系等。在課程選擇方面,制定個性化的課程方案,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在一定范圍內,根據學生的要求設計課程類型與內容。同時,書院課程的學分與學校的學分系統應打通:可以混編,即將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融入大學的總學分中;可以抵扣,即在書院所修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可抵扣大學其他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學分,因校而異;著重學生的外語學習,建立穩固的海外研修項目,基于雙方設計,根據書院的院本課程目標建立不同的海外研修項目,以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為例,其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建立合作,于寒暑假選派優秀的書院學生出國學習,發揮合作學院的教師教育優勢,使海外研修具有充分的針對性。
書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非形式教育不只是豐富形式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學生多元發展的重要平臺。學院通識教育著重“全人發展”的理念,融合學生的學習社區歸屬意識及跨學科需要。澳門大學的珍禧書院有高桌晚宴、院長晚宴、由校外嘉賓主講的專題講座或座談會、興趣小組、樓層活動及其他書院間的競賽[24];新加坡大學住宿書院則通過大師茶敘等活動來推動師生與生生間的互動與理解[25]。各書院可建立穩固的校外實踐基地,讓學生感受真實世界,與知名企業、社會組織、博物館、書店、藝術館等簽訂實踐協議,讓學生體驗優質資源,包括了解這些機構的物理環境、組織文化與人才需求。此外,還可建立書院網上課堂資源庫。資源來源可以是已公開的世界知名大學公開課,也可以是書院舉辦的各類講座或沙龍,通過視頻或音頻的方式存儲在云端,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學習。每位學生的觀看記錄都將被后臺記錄,作為評價方式之一。
注釋:
①大中華區泛指所有有華人居住及活動的地區,如包括新加坡等地,本文特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
參考文獻: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EB/OL].http://www.buaa.edu.cn/index.htm,2014-11-05.
[2]北京大學元培學院[EB/OL].http://yuanpei.pku.edu.cn/category.php?cid=1&scid=10,2014-10-09.
[3][16][20]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EB/OL].http://mxcsy.ecnu.edu.cn,2014-11-17.
[4]香港中文大學書院[EB/OL].http://www.cuhk.edu.hk/chinese/college/system.html,2014-11-10.
[5]孔德懿,魏丹.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創新人才培養[J].大學教育,2015(3):66-68.
[6]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EB/OL].http://www.shho.cuhk.edu.hk,2014-12-05.
[7][9][12][17][19]臺灣中正大學紫荊書院[EB/OL].http://www.ccuelite.ccu.edu.tw/home.php,2014-12-05.
[8][22]復旦大學復旦學院[EB/OL].http://www.fudan.edu.cn/channels/view/48/,2014-11-08.
[10]中山大學博雅學院[EB/OL].http://lac.sysu.edu.cn/,2014-12-10.
[11]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EB/OL].http://www.uc.cuhk.edu.hk,2014-12-11.
[13]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EB/OL].http://www.na.cuhk.edu.hk/,2014-12-11.
[14]臺灣清華大學厚德書院[EB/OL].http://www.college.nthu.edu.tw/files/11-1090-5273.php,2014-12-10.
[15]臺灣“清華大學”載物書院[EB/OL].http://www.college.nthu.edu.tw/files/11-1090-5273.php,2014-12-20.
[18][23]臺灣政治大學政大書院[EB/OL].http://college.nccu.edu.tw/index.php?option=com_flexicontent &view=category&cid=147&Itemid=82,2014-12-20.
[21]西安交通大學仲英書院[EB/OL].http://www.xjtu.edu.cn/bksy/438.html,2014-12-20.
[24]澳門大學珍禧書院[EB/OL].http://www.umac.mo/rc/pjc/sim/index.html,2014-12-21.
[25]新加坡住宿書院[EB/OL].http://utown.nus.edu.sg/about-university-town/residential-colleges/,2014-12-21.
編輯 吳婷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