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崇嶺
摘 要:高考制度改革是我國近年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改革方案的出臺必然要建立在對世界教育強國了解的基礎之上。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理中學高級階段的研討課為學生大學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選課系統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可能,評分體系避免了一考定終身的格局,平時成績計入總評能夠促進學生均衡發展。
關鍵詞: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理中學;課程設置;畢業會考
德國的教育由各聯邦州負責,中學課程設置由各州設定操作細節,但一般大同小異。巴伐利亞州是德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州,其教育水平可以代表德國教育的最高水準。
德國基礎教育①從五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分流,分流后學生會進入3種不同類型的學校,其中進入文理中學(Gymnasium)的學生在十二年級結束時需進行高中畢業會考(Abitur)。該考試類似于我國的高考,但與高考不同的是,它不是選拔性考試,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其成績用來證明學生是否具有上大學的資質,只要通過即可。文章按照慣例將文理中學的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定義為高年級階段,相當于我國的高二和高三年級。
一、課程設置與評分體系
(一)課程目標與重點
德國文理中學高年級階段的課程目標與重點主要包含以下七個方面。第一,課程旨在使學生獲得廣泛、深入的普及教育,并以此為獲得普通高校入學資格做準備。第二,在高中畢業會考中,所有學生的必考科目須包括基礎學科(德語、數學)和一門長期學習的外語。第三,高中畢業會考共設5門考試科目,除德語和數學外,學生可自行安排考試科目。第四,在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天賦和興趣從所在中學提供的課程范圍中選課,并設置個人學習重點。第五,課程不僅教授學生專業知識,也教授一般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技能,致力于為學生的大學學習、自主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第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和自主能力,如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責任感。第七,課程特點體現在兩類研討課中,即科學導論類研討課和針對大學學習及職業定位的研討課。
(二)課程選擇
十年級是高年級階段的導入期。在結束導入期前半年的學習后,學生可以從學校提供的課程中選擇一些科目,作為自己在高年級階段的學習重點。學生在高年級階段(包括四個半年)取得的成績將被納入高中畢業總評成績。各文理中學根據學校的學科重點提供相應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如無例外,學生在整個高年級階段的學習將受所選學科的約束。
1.各科目學時
在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學生所選科目包括必修科目、選修科目和旨在培養個人能力的研討課。三門基礎科目,即德語、數學和一門長期學習的外語,每周學時數各為4學時。其余科目每周2~3學時,若學生將第二門長期學習的外語列為會考科目,則每周學習4學時(見表1)。
2.選課說明
學生必須填報所有的必修科目。對于選修科目,學生可在表1所示每行的幾門科目中選取一門作為選修課程。其中,自然科學2(生物、化學或物理)或第二及第三外語或信息學只需在十一年級學習。對于研討課程,學生須在十一年級全年和十二年級前半年選擇兩門研討課。針對個人能力發展情況,學生可根據總體選課情況自行決定其他科目及其學習時間。
(三)特色課程
1.研討課
科學導論類研討課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方法技能,針對大學學習和職業定位的研討課則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選擇能力和職場能力。研討課通過拓展校外聯系,讓學生對學術和職業實踐有初步了解,并使他們對大學學習和職業規劃有廣泛定位。在十年級時,學校會通知學生哪些主要科目會開設研討課,以及這些研討課的主題,同時會盡可能地考慮學生對于研討課的想法。研討課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工作的普遍方法,并著眼于高校和職場對學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這方面而言,無論主題是什么,所有的研討課都能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在研討課中,學生會進行自主研究,而教師只是作為專業和方法層面的專家指導學生開展工作。許多文理中學與高校和職場上的伙伴建立了聯系,因此,研討課發揮著聯接文理中學與高校和職場的橋梁作用。
(1)科學導論類研討課
研討主題包括世界宗教在德國(主要涉及科目:宗教學)、文學模型在電影作品中的表現(主要涉及科目:德語)、發現莎士比亞——人物、時代與作品(主要涉及科目:英語)、經濟市場中的數學(主要涉及科目:數學)、未來能源(主要涉及科目:化學)、歷史轉折性事件對地區的影響(主要涉及科目:歷史)。
在研討課中期報告中,學生將從內容和方法兩方面對研究工作的結果作出詳細論述,并自主撰寫研討課論文(大約為10~15頁),參與答辯。
(2)針對大學學習和職業定位的研討課
學生在對大學學習和職業進行定位的過程中,會得到為期一年半的指導。通過參與一個以應用為主的項目,學生對于大學學習和職業的定位將更加深入,尤其是有目的、系統性的團隊合作能力會得到提升。伴隨著外部伙伴的加入,學生有機會對企業及其所提出的要求有更加切實的了解。可行的項目包括借助機器人組合部件的汽車安全理念的發展(伙伴:汽車供應商;主要涉及科目:信息學)、網頁設計(伙伴:區域報社;主要涉及科目:德語)、針對地方企業的市場分析實踐(伙伴:中小型企業;主要涉及科目:經濟與法律)、關于“預防成癮”的項目規劃和實施(伙伴:社會機構;主要涉及科目:生物學)、商場的圍墻外立面設計(伙伴:城市建設局;主要涉及科目:藝術)。
2.附加科目
學生也可以根據學校提供的課程范圍選擇附加科目。通常,這些科目每周的學時數為2小時(見表2)。
3.外語科目
(1)長期學習的外語
指第一外語(從五年級起)、第二外語(從六年級起)以及文科類學生的第三外語(從八年級起)。學生必須在高年級階段至少選擇一門長期學習的外語作為高中畢業會考科目之一。
(2)較晚開始學習的外語
學生可以從十年級開始學習該外語,但必須選擇該外語課程學習直至十二年級。由此,學生可以在十年級提前結束自己的第一外語或第二外語學習。
4.藝術或體育方面的附加科目
如果學生想把藝術或音樂選為會考筆試科目,那么除了正常的藝術課及音樂課學習之外,還須選擇附加學時(藝術每周2學時,音樂每周1學時),以達到高中畢業會考對專業實踐基礎的要求。如果學生想選擇體育作為會考科目,則須選擇每周2學時的體育理論課程,以獲得該科目的專業理論基礎。
(四)評分體系
1.畢業總評成績計算方法
德國高中畢業總評成績滿分為900分,其中平時成績600分,會考成績300分。根據上述評分要求,學生從高年級階段的第一天起就要為積累分數做好準備。在十一年級前半年、十一年級后半年、十二年級前半年和十二年級后半年4個階段,學校將為學生確定半年成績。最終,共有40門次科目的半年成績計入畢業總評,每門次科目滿分15分,共計600分。通過高中畢業會考,學生將獲得總評要求中的另外300分。這300分由5門會考成績組成,其中每門滿分60分。具體構成如圖1所示。如果學生的最終成績超過732分,那么等級為優秀。
學生在高中畢業總評中獲得的分數將最終換算成等級,具體換算方法如表3所示。
2.平時成績計算方法
各科目的半年成績由大成績和小成績或研討課成績綜合評定而成。大成績指學生在每個階段的每門所選科目的課堂考試成績,不包括研討課;小成績指學生通過口試、實踐、測驗、報告展示和實習所獲得的成績,包括小論文。在每個階段的所有科目學習中,學生需要至少獲得兩個小成績,其中一份是口試成績。關于如何確定研討課成績,學生可以從自己所在學校獲得相關信息。
在每半個學年結束時,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所有成績為其計算出半年成績。其中,大成績和小成績的平均分在半年成績中權重相同。若學生有一個半年成績為0分,則視該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未選此課程。通常,這種情況意味著該學生將不能參加高中畢業會考,且必須留級。
3.成績錄入規定
從十一年級前半年至十二年級后半年,共40門次半年成績將會被納入學生的總評成績,包括來自必修、選修范圍的30次成績和來自能力培養范圍的10次成績,學生可選擇刪去一個較差的半年成績。5門會考科目的成績必須全部納入總評成績(見表4)。
二、高中畢業會考
在十二年級結束時,學生將參加包含5門科目的高中畢業會考。面向所有學生的必考科目是德語、數學和一門長期學習的外語。另外包含一門社會科學范疇中的科目,如宗教學或倫理學、歷史和社會學、地理或經濟與法律;一門其他科目,如生物或化學或物理、另一門外語、信息學、藝術或音樂、體育。
在畢業會考中,德語、數學和另一門科目以筆試的形式進行,其他兩門以口試(學術討論)的形式進行。筆試為全聯邦州統考。
(一)筆試
高中畢業會考筆試于每年5月進行。在5門會考科目中,3門會考科目是筆試,其中德語和數學必須筆試,第3門會考筆試科目可以從另外3門中任選一門。選擇藝術或音樂、體育科目的學生還需參加特殊專業考核(包括理論筆試和專業實踐)。
(二)口試(學術討論)
高中畢業會考口試最遲于會考筆試開始前6周舉行。學生必須確定自己的會考口試科目,除德語和數學以外,其他所有的必修、選修科目都可選為口試科目。考試委員會將針對學生4個階段的學習確定主題范圍,這些主題范圍的內容就是考試的基礎。
(三)考試結果
最終,5門高中畢業會考成績是每門考試分數乘以4(即最高15分×4),因此,每門科目的最高分數為60分,5門科目滿分共300分。
三、獲得普通高校入學資格的前提條件
如果未滿足表5中的某一規定,或學生退出高中畢業會考,則視為第一次會考不及格。
四、啟示
德國文理中學高中課程體系給我國帶來如下五點啟示。第一,研討課為學生順利過渡到大學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讓學生充分明白在大學將如何學習所選專業,且將來如何在這一領域發展。第二,選課系統為學生在必修、選修和能力培養范圍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使學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與天賦選擇學習重點。第三,平時成績占畢業總評成績2/3、會考成績占畢業總評成績1/3的評分體系避免了一考定終身的格局,能夠充分選拔人才,也有利于督促學生平時打好學習基礎。第四,平時成績中40門次科目的成績會被帶入畢業總評成績的規定,避免了學生在高中階段只注重會考科目,忽視其他科目的現象,真正實現了素質教育。第五,會考科目成績必須計入總評成績,其他科目可以忽略一次最差成績的規定,尊重了學生天賦和特長不同的事實,使偏科的學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照。
注釋:
①德國基礎教育階段不是以學期而是以學年為單位。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