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嵐+熊偉(通訊作者)+任嬌
【摘 要】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德育教育是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本文從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現狀出發,分析問題,究其原因,進而針對突出問題提出合理解決方案。
【關鍵詞】留守兒童 ? ? 德育教育 ? ?現狀 ? ? 原因 ? ? 對策
從20世紀末期開始,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然而, 農民工在自己進城落腳的同時, 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就讀將要面對的諸多現實問題,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 并托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 最終形成了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一個新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由此誕生了。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隔兩地產生的各種問題也演變為社會性的問題,其中,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問題是尤其受到社會關心的。因此,探究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現狀,分析原因,并且針對突出問題提出合理解決方案在當今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現狀及問題
(一)日常行為失范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照料,留守兒童在教育方面就會缺乏管理,從而容易沾染上不良習慣。這些孩子有時會出現過激行為,甚至暴力傾向。另外,因為沒有人糾正他們的過錯,規范他們的行為,導致留守兒童自身行為失范,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社會價值觀扭曲
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物質生活的逐漸豐富,一部分打工者的家庭經濟和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他們長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只好從物質上彌補孩子的親情缺失。孩子們心理逐漸產生了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同時也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和“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
(三)逆反心理嚴重
部分留守兒童的逆反心理可能會比較強,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會非常缺乏安全感。同時,這些問題兒童處理矛盾的方法往往比較過激,甚至伴有一定的暴力行為。在學校,這種表現會非常明顯,比如遲到、逃學、不交作業、不尊師重長,甚至是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四)情感教育缺失
留守兒童中問題兒童的性格有兩個極端:一種是霸道,任性;另一種是內向,自卑。前者是由于爺爺奶奶的溺愛和父母回家后的驕縱所導致的,這些兒童認為家人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從而形成個人主義,缺乏團隊合作能力;后者經常看到其他同學與父母朝夕相處,而自己卻不能這樣,感覺父母不關心自己,甚至沒有人關心自己,從而變得內向和自卑。無論是哪種,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五)道德意識淡薄
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養育的。但一般農村里祖輩的人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意識缺乏,加上經常偏袒孩子,導致孩子對事情的認識產生誤區,造成孩子道德意識淡薄,出現不尊重老人、不愛惜公物、浪費食物等道德缺失行為。
二、分析留守兒童德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督管不力,孩子德育難成
導致留守兒童德育問題的重要原因是監護人督管不力。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隔代監護,一種是上輩監護。隔代監護是祖輩撫養,老人比較溺愛孩子,即使犯錯也不舍得責怪,往往忽視了孩子德育方面的培養。而且在孩子的學習上,老人能給予的幫助很少,導致孩子在學習方面比較松懈。上輩監護一般是父母將孩子托付給親戚,但非直系親屬,在督管上難免松懈,他們認為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就足夠了。并且這種形式的撫養缺乏穩定性,臨時監護人因某些原因無法撫養孩子時,會將孩子再次轉交給他人監護。此時孩子因為沒有安定的家庭,會變得格外敏感和缺乏歸屬感,從而產生一些極端思想或是行為。這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是極為不利的。
(二)學校不重德教,孩子不清德育
現今的學校,“重智輕德”現象較普遍,平時不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并且德育教育內容過于死板,無法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和共鳴。很多學校過分注重成績,學校領導也不太關注孩子們的品德教育。大部分留守兒童成績一般甚至偏差,也會導致孩子在班級里受到輕視和排擠。平時學校也很少設有品德教育課程,就算有,也是一些書面的照本宣科的東西,孩子們不能理解,也不能起到作用。當然,某些農村學校的資金短缺問題也是無法進行良好品德教育的原因。
(三)社會五彩斑斕,孩子近墨成黑
留守兒童在社會上被視為弱勢群體,這讓部分人在關注留守兒童時,會流露出同情。留守兒童雖然是孩子,但是生活讓他們擁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們也會注意到別人目光的不同,這對他們的心理其實也是一種傷害,傷害積少成多,他們就會開始懼怕和他人的接觸,變得孤僻。而且現在某些貧困地區的風氣也有待改良,人們熱衷于賭博、麻將,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學壞。另外,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對時代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孩子們很容易被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吸引。現在的大眾傳媒及影視文學作品中充斥著許多低級不健康的內容,孩子們的自控力較差,而留守兒童又沒有良好的監督和管束,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極易陷入其中,受到精神上的侵害,甚至引起各種犯罪行為。
三、留守兒童德育教育方面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社會關注,營造德育氛圍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更多的是需要社會的關注和幫助。首先需要社會各界給農村留守兒童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通過調查發現,資金缺乏是留守兒童家園建設面臨的一個較嚴峻的問題,亟待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提供幫扶援助。其次,應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作用,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價值觀。可增設適合留守兒童觀看的電視節目,耳濡目染中化德育于無形。
(二)動員師資力量,強化校園管理
我們本次調研前往宜昌市五峰縣,了解到當地已建立了留守兒童家園,對留守兒童進行全天候的管理和教育,并在周末專門安排教師,開展一系列對留守孩子普遍存在的家教薄弱、親情缺失、缺少關愛等問題的活動,全面加強留守孩子的德育教育工作。結合實地考察,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校園德育教育提出以下幾點可行措施:(1)采取“代理家長”制度。對“留守家園”的學生配備專業德育教師,擔任“代理家長”,做孩子道德的引路人。對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生活各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記錄,關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2)建立留守兒童德育檔案袋。對留守兒童的道德、學習、生活情況進行記錄,注重心理疏導、情感溝通,及時將檔案袋和家長交流。(3)豐富留守兒童周末生活。安排教師輔導留守兒童功課,并開設書法、美術及音樂舞蹈等興趣課,因材施教,培養留守兒童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
(三)回歸家庭本質,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由于第一監護人不能長期陪在孩子身邊,缺乏父母關愛及思想道德教育,故形成了留守兒童道德缺失等一系列問題。究其本質是家庭成員聯系失衡造成的。所以,首先,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保持及時聯系,及時將自身的思想動態及生活情況傳達給對方,在情感上相互支持,更多地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所思所感,而不僅僅是只關注學習成績的好壞和一味的金錢補償,應盡可能地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應盡量將孩子交由道德品質良好、文化程度較高、生活條件優越的直系親屬代為監護,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道德氛圍濃厚、充滿關愛溫暖的家庭環境,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結合以上諸多因素,從社會到學校再到家庭,留守兒童德育教育實質性的突破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留守兒童德育教育將會變成中國教育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參考文獻】
[1]楊娟麗.淺析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問題[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6).
[2]佘凌.留守經歷與農村兒童發展:家庭與社會化的視角[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
[3]任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德育問題缺失危機及化解對策研究[J].黑河學刊,2011(08).
[4]梁倫友.農村留守兒童德育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7).
[5]王娟.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問題探析[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