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明
摘要:在語文學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因此教師應挖掘語文教材,利用語文形象性特點來影響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又能培養健康的心理。
關鍵詞:初中語文;融入;健康心理;挖掘教材;心理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95-01
1.在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師的責任
現代教育需要培養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不僅需要扎實的知識、能力基礎,更需要有敢于創新、善于合作的意識,有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熱愛生活、服務他人的美好而豐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知識經濟所需的人才,才是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學校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才能完成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使命。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初中學生存在程度不同、類型各異的心理障礙,常見的有厭學、逃學、角色緊張和沖突、自我中心、挫折耐受力差等等。尤其是農村留守青少年,更顯自私、叛逆。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滲透不僅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學的目標體系之中,同時優化教學環境,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有機地滲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語文學科課程本身還是學科課程的教學過程,都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語文形象性特點來影響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又能培養健康的心理。在語文學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每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在其間能做一個有心人,適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夠取得一定成效的。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能力承擔起一定的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培養健康心理的任務的。
2.挖掘語文教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材所選篇目反映了自然、社會、藝術、科學之美,眾多的群體人物畫廊中具有愛國敬業、追求真理、無私奉獻、嚴謹治學、誠實守信等優良品格的極多,構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譜",他們可以說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學生的人格楷模,如運用得當可收到多重效果。至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境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闊胸懷,"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人生感慨,"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孤寂沉重,都會對學生的整個心靈起到震撼作用。即使是不同文章的不同風格,諸如李白的雄奇飄逸,杜甫的沉郁凝重,韓愈的陽剛雄健,歐陽修的陰柔溫厚,也會引起學生心弦的共鳴。
語文教材本身有許多具有良好教育意義的佳作,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語文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中學語文教材具有了多樣性、人文性、時代性,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精選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不僅有很高的文化內涵,而且弘揚很多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當然,這些豐富的教育資源需要語文教師去整合、挖掘。教材中有諸多值得挖掘的內容,課文中的人物具有優秀的心理品質,這些都是值得學生學習的。學生通過學習得到感受和體驗,從而將這些良好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心理品質,心理素質得到發展。譬如:《我的母親》記敘了作者童年至少年時代如何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人生》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況,表達作者對人生本質、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珍愛生命的情感;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如《孔乙已》、《藤野先生》等,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尊重他人尤其是尊敬師長;適應環境、與人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克服變態心理,解決面對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的一面而產生變態人格的問題等。《我的信念》表現了居里夫人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性格特點和人格力量。學習了課文,讓每個人都能記住這位作家的話:"生活對于任何一個男女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學生了解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認識到人能戰勝自我、超越自我,達到完善的自我境界,提高心理素質。在講名家名篇時,教師應結合講一些他們刻苦學習的故事,為他們創造性學習的精神和科學方法,給學生樹立榜樣,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融入心理平等教育,構建和諧、民主師生關系
學生"親其師,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才能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才能"樂于學,勤于學"。而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已有了所謂的"成人感",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生興趣,開始關注自己的變化和感受,也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但是,這種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的心理特征,極易導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學看見其他幾個同學背著自己講話,就疑心人家在說自己的壞話;看到老師有時對自己態度冷淡一點,就會懷疑老師對自己有了看法,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們渴望別人能夠理解自己,希望有個經常和自己談心的知心朋友,但他們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師,因為他們害怕父母聲色俱厲的訓斥;厭煩老師居高臨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鎖。于是,他們就把日記作為表露真情實感的"發泄"對象,在日記中記述自己的快樂、痛苦、煩惱和欲望。針對此種情況,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專門為每位同學設計了"談心簿",學生有何問題或看法都可以"發泄"在"談心簿"上,和老師溝通,通過這種形式的交流,學生逐漸信任老師,樂于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告訴老師,并誠懇地向老師尋求幫助,及時解決心靈上的困惑和成長的煩惱。師生間的距離近了,關系融洽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很好地交匯在了一起。
4.融入心理素質教育,增強學習自信心
4.1 進行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學會協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目前在校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為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養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采取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不僅能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利于目標分享,信任與責任感等方面的社會學習,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人際關系。長此以往,這些學生既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又鍛煉了語言的表達能力;既學會了與人合作,又學會了關心、鼓勵他人,為他們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4.2 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可以激發較高的水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最佳狀態。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關愛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覺得"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學會說"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難",并創造機會,適當降低難度,使他們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有一次學習小組在匯報成果時,小組中其中一名學生成績較差,平時很少發言,在其他成員都作了精彩發言,輪到他發言時,由于緊張也由于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說錯了,同學們會笑他,不敢說。這時,教師發動小組其他成員對他說鼓勵的話,"別害怕,你一定行","別緊張,你再想一想","我們支持你"。可這個學生還是一言不發,教師又讓全體學生鼓掌鼓勵他,"我們全體同學相信你一定行"。教師又適時降低要求,讓他先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在他讀了后,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教師又鼓勵他說說為什么最喜歡這個句子,他在教師和同學的信任和鼓勵的目光中,慢慢地講起來。在他講完后,教師又帶領同學們再次熱烈鼓掌。這樣既使他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學生在分享成功喜悅的同時受到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