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摘要:本文主要討論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涉及質疑能力、閱讀方法、獨立思考、寫日記以及懂得孝順父母多方面的問題。一紙管窺,工作所得,期待能夠對同仁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質疑能力 閱讀方法 獨立思考 寫日記
一、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有疑問,才會有學習探究的興趣。事實上,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他們才會有目的地讀、有思路地讀、有追求地讀,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地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思維的碰撞。
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要適當點播,引導學生質疑。如在《小草和大樹》一文的學習中,板書課題后,我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的問題進行質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這是一篇寫景物的文章嗎?”“小草和大樹有什么關系?”“為什么不用《夏洛蒂三姐妹》作題目而用《小草和大樹》作題目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有了這樣質疑,孩子們讀書自然就有了興趣與目的,于是他們帶著問題一個個饒有風趣的走進了文本。
可見,質疑式批注,對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增強學生的解疑能力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閱讀中要做到步步追問
(一)語文學習影響學生的全面素質
語文學習、讀書寫作和一個學生總體的學習成績息息相關,甚至能夠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在小學階段,要妥善地解決的語文閱讀問題,讓學生喜歡閱讀,讓他們認識到閱讀的價值,點燃閱讀的激情,給他們的語文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從而能夠順利地進入中學學習。我們對學生進行要深入地研究,準確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因人而異,制定相應的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學習,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自覺地去研究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的動力,激發起自覺地學習行為,掌握學習的竅門,從學習當中能夠得到樂趣,不斷地總結經驗,成為一個喜歡學習、懂得學習的好學生。
(二)實際教學的分析
在講讀在山的那邊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這樣來探究:請同學們通讀課文,是探究作品中的海和山含義是什么?這個問題選可能答不好,或者答不上來,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點拔,請同學們在讀課文,看一下作者是怎樣說的?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就很容易找出來.教師可以在起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了在意和奪取小組為單位里生活實際,談一談什么樣的世界是全新的世界?
(三)培養合作意識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討論探究,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首先,從小的方面說,我們家由棚戶區搬進新的小區,住進新的房子,這對我們家來說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因為搬進新的小區,住進新的房子給我們一個全新的感覺,感到街道寬敞。其次,從大的方面說,今天我們這個興旺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相對于半個世紀以前的革命老前輩來說,就是他們為之奮斗的全新世界。由此推論,我們在經過半個世紀的奮斗,我們國家就將跨入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通過這樣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會引導學生一步步走近作品,與作者進行信念上的溝通與交流,這樣學生的認知水平魁不斷提升,探究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三、寫作文從寫日記開始鍛煉文筆
寫日記要堅持不懈而保持激情,從而打好作文的基礎。
西夫·凱拉曾經說過:“激情讓人開始行動,動機讓人的行為偏離軌道,而習慣則讓人的行為自然而然地產生。”因此,讓學生認識到寫日記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可能遇到很多挫折,不可能一帆風順,所以要有耐力,注重日積月累,無論刮風下雨,都要持之以恒,天長日久,必然是碩果累累。堅持寫日記,也可以說能夠培養愚公移山的精神,經由寫日記,完全能夠把一個人打造的更加完美,能夠讓一個人的人生更加豐滿,能夠把我們的生活添點的五顏六色,能夠讓一個學生的品德更加完善。
四、讓學生懂得孝文化的深廣意義
(一)孝是不可或缺的人倫道德
小學生剛剛開始為人處世,要讓學生懂得孝,這是不可或缺的人倫道德,是萬世罔替的中華信仰。在中華傳統文化里,孝不僅僅是人生的基礎美德,還是我泱泱中華偉大民族的民族信仰。如果有人問:中華傳統文化最大特色是什么?我的回答只有一條:就是中華民族曾在數千年的歷史上力行“以孝治天下”。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談到精神文明建設的時候強調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為此,中紅網、北京道德研究所、中華孝道園,常州大學中華孝道研究院,聯合決定在2015年8月上旬于江蘇常州舉辦“中國信仰”專題論壇,孝文化的推廣由此可見一斑,如果從小就對學生加強孝文化的熏陶,則善莫大焉。
(二)孝文化不可或缺
雖然在中華傳統文化里,“孝子賢孫”本是個至高的褒美圣詞,但在左傾思潮泛濫年代,卻變質為政治上對人和傳統的否定詞。于是中華民族源遠長的孝文化,孝信仰和孝傳統,便統統受到顛覆性沖擊。彼時村村姓姓都有宗祠和宗廟,大都改作生產隊的隊部、食堂或倉庫了,舊時肅穆隆重的廟祭,大多絕祀至今,從此孝文化在大陸失去了信仰,如今民風不古,民德澆薄,不能說與此無關。《論語·學而》說“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因此復興弘揚中華民族的孝文化與孝信仰,也就成了時不我待的莫大“內需”了。
(三)給學生創造學習孝文化的機會
孝是中華民族至少傳承了四千余年的民族信仰,我中華孝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宣傳孝文化要注意給學生創造學習的機會。我的一個朋友楚校長給了我很多的啟示,他在語文教學中帶領學生學習很多傳統文化的書籍,從《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出執”,到《千字文》中的“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到《弟子規》中開篇寫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再到《幼學瓊林》中的“得親順親,方可為人為子”,他自己就能夠做到倒背如流,給學生做了一個很好的表率。清晨,他就在廣播里給學生播放一些關于孝文化的學習錄音,學生還沒有走進校園就能接受到教育,隨時對學生進行陶冶。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作用廣泛,不僅僅限于說話寫字,我們要從小學開始,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經驗,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打好各方面的基礎,為將來的人生做好準備。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