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麗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創設各種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變“接受性學習”為“創造性學習。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也精彩。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教學 創設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必須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創設多種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變“接受性學習”為“創造性學習”,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形成初步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也精彩。
筆者認為“情境”創設至少有一個基本原則:從兒童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愉悅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是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和關鍵。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課堂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創設的情境要有真實性
情境所創設的應符合客觀現實,不能為教學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數學情境、現實情境二者應不相悖。相對語文教學來說,數學教學就顯得枯燥多了。正因為這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全體參與,啟發他的求知欲望,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增強自信心。并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體會數學的價值。如我在教《觀察的范圍》這一課時,一上課就發現前排的思福同學和他同桌還在說話,我靈光一閃,改變課前準備的導入過程。引言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帶來了一個大家都非常喜歡的朋友。看看它是誰?(出示機靈搞怪的猴子圖)這時我故意把那圖貼在黑板的最下方。這時,思福和前幾排的學生就嚷了起來:老師,看不見。
師:都看不見嗎?
生:可以呀!(大都是后幾排的學生)
師:說說看,你們能看到猴子的哪部分?
生1:我只能看到頭的上部分。
生2:我能看到猴子的整個頭部。
生3:我只剩下腳沒看到。
……
生7:我能看到整只猴子。
師:奇怪,同樣的圖片、同樣的位置,為什么為出現這種情況?誰能說說看?
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學生對接下來要學習的新課內容趣味盎然。
同樣在這一課時,在課后練習時,有這樣一道題:人離窗戶越近,看到的范圍就( )。于是我說:一節課快過去了,同學們眼睛都累了吧,把身子向右轉,看看窗外美麗的景色吧!接著先讓坐窗戶旁的學生說說看你能看到哪些范圍的景物?再讓同一水平但離窗戶比較遠的同學也說說看。這樣,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知道答案。
在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應根據授課以及具體情況巧設問題,讓一個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而導入時設置帶有懸念的問題,為上好整堂數學課做好了鋪墊。而且這種來自學生自己身邊的問題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而面對意外生成的信息,需要教師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根據需要改變預設目標,重新設置開放的適應學生需要的教學流程。讓數學也顯得有滋有味。
二、創設的情境要有“數學味”
情境創設“要緊扣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或技能,離開了這一點就不是數學課了。”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樂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求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意,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倦。曾聽過一位老師在教《質數與合數》時,黑板上寫著要求:1.師生不講話,用手勢比劃;2.老師寫一個數,生比劃算式;(1)只能用乘法,而且限用自然數.(2)不能用1。接著教師寫4=?學生提出3+1,教師搖頭,用手指指要求。學生思考后提出4=2×2,老師滿意地點點頭。再用同樣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著教師出示3=?學生搖頭寫不出,于是教師在3后寫上“質數”兩字。同樣:2=?5=?7=?學生均不能按要求寫出來。最后老師問:你們發現了什么特點?學生紛紛發言。此時引出質數和合數就水到渠成了。這種教學方法趣味盎然,新奇獨特,學生很喜歡。我們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其實主要是指它在方法上的無限創新所帶來的美感。
我想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中應有疑問、有猜想、有驚訝、有笑聲、有爭論、有聯想,更有巧妙的比喻,甚至有幽默,這應該也是我們教師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
三、創設的情境要有“發展性”
選擇恰當地、適合學生發展的情境方式。學生缺乏主觀感受的可以多用錄像、動畫等形式創設實際情境,豐富學生的認識。學生需要動手操作、親身經歷的,決不簡單替代。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數學概念形成的”生活原型”。而情感體驗不僅僅是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更重要的是體驗學習方法及學習過程。如教《體積與容積》這一課時,通過兩個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有效地感受到體積與容積的含義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悟物體的體積與其形狀大小的區別與聯系時,我拿出一塊橡皮泥,問:它是什么形狀?學生:圓柱形。師:可以捏成其它形狀嗎?你想捏成什么樣的形狀?學生紛紛回答:正方體、長方體、球……師按照學生的說法不斷地變化著形狀.問:在捏橡皮泥的過程中,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變?生1:形狀發生了變化,體積也發生了變化。生2:不對,形狀變了,體積沒變。生3:……一時課堂上議論紛紛。支持兩種說法的都有。師:到底變沒變呢?怎么辦?生3:很簡單,用剛才測量土豆、紅薯的方法進行測量就知道了。這時掌聲不約而同的響起.師:你們不僅會動手,還會動腦。真是一群愛學習的好孩子。這一過程,幫助學生體驗”形狀變了,體積沒變”的道理。
四、創設的情境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創設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戰性,能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創設同樣不能改變當前學生怕學數學的現狀。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于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通過對低年級學生調查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自制力差,上課的前15—20分鐘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到了下半節課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學習興趣低落,不能有效的參與學習。如在教學低年級的數學,在后半段的練習中,可以把課件的顏色做得比較鮮艷和出現一些比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聲音。比如在出現每一題題目后,下方出現一只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如小貓,就會“喵喵喵”叫三聲。這時教師說:你知道小貓在說什么嗎?它在說:我懂了。這道題你們懂嗎?懂的同學也跟著小貓“喵喵喵”吧。這樣出奇不意的舉動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讓學生說解答過程。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可以依次出現小狗、青蛙等動物。這樣,學生一個個興趣盎然,有效的進行練習。
數學教材中需要記憶的內容,并不一定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通過游戲的形式教學,則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新穎有趣,在“樂學”中記憶,并能保持記憶的持久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小學生的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我們要適時的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和安排振奮精神的數學游戲,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讓精彩也為數學代言。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