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婧
摘 要:農村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陜西定邊縣東關村資源類型多樣,優質資源豐富,但資源開發與利用水平低,基層領導群體資源優化配置意識差,村民資源可持續利用觀念不強。文章在全面了解其各項資源利用情況的基礎上,深究其原因,并抓住農村基層領導干部這一主要決定力量,提出最全面、最根本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資源配置;基層黨組織;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011-02
資源是指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要素,既包括一切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物,也包括人類勞動產生的各種形式的生產資料商品及消費性產品;還包括無形的資產以及人類本身的體力和智力[1]。資源配置是指運用科學合理的手段,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對有限的物資、資本、設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利用。農村資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獲取最佳效益,實現最終發展目標。定邊縣東關村位于陜西省的最西北角、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鄂爾多斯荒漠草原過渡地帶、陜甘寧蒙四省交界處,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等豐富多樣。地理位置優越,距離縣城較近,307國道、青銀高速、太中銀鐵路等橫貫東西,磚白公路縱穿南北。土地資源豐富,以灘地、沙地為主,適宜發展農林牧副業,大量生產玉米、油料、向日葵、土豆、蕎麥等農作物,牲畜以飼養灘羊和商品豬為主。石油資源豐富,為經濟發展做了支柱性的貢獻。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豐富多樣。本村最具特色的優勢文化資源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明長城遺址,個別農戶居住在古城墻內,大部分農戶環城墻而住。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該村并未很好地發揮其資源優勢,造成大量自然資源浪費,諸多優勢資源閑置。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西北地區農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點。結合當地特色科學地開發利用各項優勢資源,在可持續利用資源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科學的發展之道。
一、陜西省定邊縣東關村資源不合理配置現狀
(一)地理區位優勢把握利用水平低
但是由于對市場分析、機遇把握的水平低,規模化的產業少,農業市場化程度低,為能充分利用好交通區位優勢,發展更多的綠色知名產業。所收獲的農作物深加工程度低,獲得收益少。沒有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輻射作用,受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低。大部分農作物都只是供縣鄉鎮居民日常食用,農產品附加值少。
總體來說,對區域特色下的區位優勢把握不明確,只注重把握眼前經濟利益,沒有做出長遠的經濟發展規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閑置。
(二)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程度低
土地資源出現大量閑置、污染、浪費。集約化利用程度低,流轉難,配置成本高。粗放利用耕地、大面積濫批建設用地,宅基地和公共設施用地迅猛增加、大面積利用耕地養殖灘羊,造成耕地資源數量劇減,農業用地不斷減少。
石油資源的粗放開采下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嚴重。村民進城務工造成很大一部分耕地的荒蕪。在鄉鎮或者縣城買房,造成他們原住房及宅基地的閑置。村內淀粉廠大量排放污水和粉渣,造成大面積的土地污染。土地資源產權不明晰,集體土地所有權出現虛位。土地所有權及土地使用權的虛位指的是土地所有權人及土地使用權人的土地權屬在現實中與其本質含義的違背[2]。農民作為土地的使用者,實際上沒有對土地的完全決定權,對土地的投入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很大一部分村民不能很好地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
(三)未利用好文化資源開發旅游產業
歷史底蘊豐厚的明長城遺址是東關村最具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多年來,該村對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夠,早些年村民為了修房建舍,直接在長城腳下修窯洞,取土拉城磚毀壞長城部分關口,破壞了長城的完整性,部分墻體變薄,城邊出現缺口。村領導和村民的文化資源意識差,忽視了該村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富村價值、惠民價值。
(四)未把握石油資源及新型能源帶來的民生價值
只是單純依靠石油儲存量大的土地獲得原始的經濟價值,大量現耕農田被征占,且多數在開采后無法耕種成為永久性的荒地。采油區附近的水源污染、大氣污染嚴重,部分村民的健康受到影響。石油資源、風能開發利用背景下,資金收益的集約化利用水平低,所取得的社會效益不明顯,為本村公共生活帶來的價值低,村內基礎設施落后。對潛在的就業前景和機會把握不夠,多數村民外出務工,村內勞動力短缺。油田基地、風能電廠附近的服務業發展零散緩慢,村民機遇把握意識較差。
二、陜西省定邊縣東關村資源不合理配置的原因
(一)資源管理體制不健全、機制不完善
鄉政府和集體組織土地管理職能不明確,土地市場流轉不規范,村民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價值簽訂非法轉讓、轉包,出租土地的協議。由此產生的土地權益不清晰,激發矛盾和沖突。對于其他資源的管理也沒有統一的戰略思想,不計資源的配置效益。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沒有明確的標準和規范,浪費現象嚴重。對村委會以權謀私、亂批亂占現象的監督力度不強。各級政府,特別是鄉級政府只注重經濟發展速度。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依然相對傳統和落后,未能實現資源資金技術等各項生產要素的集約經營。
(二)村內人才缺乏,領導班子工作水平低
首先,該村村領導全部都是本村成長起來的老干部,他們文化程度低,科學發展理念差,把部分資源的開發利用權轉讓給外地企業。不能發現并利用很多潛在的優勢資源對本村就業、社會保障等產生的帶動作用。其次,部分村干部的待遇水平偏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在做不好基礎村務工作的情況下,很難形成全局意識、服務意識。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反而會產生懶惰現象,滋生不正之風。
(三)村民資源配置意識差,配合程度低
多數村民文化程度低,長年在村內務農與外界接觸較少,對于先進的生產經營技術及科學的資源管理理念吸收的較少。眼前經濟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往往可以滿足村民的利益需求。部分村民對于發展規模產業的熱情度不高,寧愿進城務工,不愿意在本村投資消費。部分村民通過轉讓出賣部分資源的使用權,來換取一定的資金在城鎮安家置業。完全沒有資源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眼光,村內缺乏大量年輕有文化的高素質勞動力。
三、實現陜西定邊縣東關村資源優化配置的措施
要實現陜西定邊縣東關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強化政府、村民、村領導這三個主體的資源配置意識提高其能力,加大政策和資金技術等的支持,在多方努力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一)政府應優化體制改革,普及正確的資源觀
當前仍是西部地區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地縣鄉政府應該抓住這一改革的有利時機,建設職能分明、精干高效的政府機構。完善資源管理體制監督機制,倡導資源優化配置觀念,加大在全縣鄉村范圍內的宣傳力度,改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資金和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加農業綜合實力,以最低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收益。
(二)提高村民素質,引導村民極配合
村內開展資源利用,生態農業示范課程,對村民進行培訓教育引導村民樹立資源可持續利用意識。獎勵合理利用資源的村民,懲罰濫用資源現象。派先進村民出去學習,培養先進的生產經營技術,改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農業。
(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
首先,改革村領導干部選拔要求,讓政治水平高、工作能力強、作風靠得住、思想夠先進的人組成村領導班子。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把握科學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重視基層的作用,多關心、多指導村干部工作,提高村干部待遇,解決他們的生活需要,培養他們立足崗位的服務意識。同時應該吸收優秀大學生作為基層黨組織的中堅力量,用專業知識分析資源狀況,指導資源配置工作。
其次,加大村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質,促使他們在實踐中形成發展的眼光和策略。聘請專家為本村的資源利用做規劃,村領導著重學習其方法理念。
再次,村干部和村民應加強溝通與合作。村干部應該定期展開調研,體察民情了解民意,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以保證村民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做貢獻。村民加強監督村干部資源配置工作,不斷地提出意見建議。
(四)創新發展模式,綜合利用各項資源
實現資源特色和先進技術相結合創新發展模式。規模化生產馬鈴薯、玉米等優質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村民的積極性。發展生態農業,創建綠色產業推廣銷售綠色產品。優化能源資源開采方式,注重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在保護生態、節約能源的同時鞏固本村的勞動力資源。
保護和開發長城旅游區,結合當地的民俗特色、開發農家樂等新興的休閑旅游方式。實現旅游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推廣農副產品宣傳,獨具特色的民俗產業刺激旅游業發展的雙贏。讓該村的文化資源和其他特色資源在相互促進的基礎上,不斷實現效益最大化。
四、結語
總之,對于資源類型多樣,發展潛力無窮的廣大農村地區,如果資源配置主體能夠強化資源配置意識,創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資源配置機制,實現本村各種資源優勢的有效結合,一定會統籌本村經濟、政治、民生、文化、生態的全面發展,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董曄.資源開發視角下新疆民生科技需求與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5.
[2]余偉京,余美峰,蔡亮.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及農村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虛位——農村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產權基礎理論探究[C].2004.
[3]尚明瑞,張自堯.甘肅農村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J].西華大學學報,2004(6).
[4]李勇華.新農村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的重塑與再構[J].探索,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