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運能 韓會賓
【摘要】本文從教學改革的視角,對應用型高?!豆芾韺W》課程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和分析,并提出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加強管理學課程建設,不斷優化和創新教學模式,努力推進《管理學》教學的現代化水平和實踐能力培養。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管理學》 教學改革
從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培養應用型人才是許多高校的必然選擇。但從人才培養質量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以本科教育為主的高校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其畢業生基礎理論和創新能力不如研究型大學,而實踐動手能力又不如高職、中專院校。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管理學》課程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既要保證在傳統的授課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學基礎理論,同時又要讓學生掌握應用型的技能和思維,這給應用型人才的高校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下面分析《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中《管理學》課程現狀及問題
1.傳統課程內容和講授方式不適應社會實際需要,導致《管理學》課程地位下降
《管理學》作為一門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對于學生學習其他管理類課程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多年來側重于傳承而不注重創新改革,導致生活在新時代的大學生們感受不到該門課程的魅力和作用,逐漸淪為可有可無的一門課程。
2.《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個高校雖然開始關注應用型人才培養,也表示將加大力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度還遠遠不夠。目前,在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實務中,仍然是輕實踐、重理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課時安排較少。在管理學課程體系建設中,理論課課時過多。《管理學》課程大多依然以類似高中的傳統的“填鴨式”授課方式進行教學。
(2)缺乏一套系統實用的實踐教材。
(3)實踐內容較少?!豆芾韺W》課程的實踐一般是對一些課后題進行解答,而《管理學》課程的特點決定了該課程實踐內容的要求,必須把基礎的管理學知識和方法貫穿于實踐、實訓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3.考核方式單一且不科學。目前許多應用型人才培養院校的管理學課程考核呈現出“重結果,輕過程”的特點。
4. 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難以勝任《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任課教師一般沒有在企業的實際管理實踐工作經驗。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
1.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以理論結合實踐為授課方式
傳統授課方式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科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筆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進行:
(1)項目教學法
把授課內容能夠項目化的部分設置成項目的形式,通過帶領學生一起去完成項目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上課期間將學生進行分組,一般5~8人一組,每組需要準備每次項目主題報告,主題分為自選和指定兩種,報告時間為5—15分鐘,每組選派代表上臺呈現,并當場給出評分結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穿插講授相關《管理學》課程的理論知識。
(2)情境教學法
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具體情境來分析管理理論,將一些比較抽象的管理理論融入一定的具體情境中來分析,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該理論的理解以及提高運用能力。
(3)案例教學法
選擇一些與章節知識關聯度高的實際案例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也可以以個人回答的形式進行授課,一些案例由教師給出問題學生來回答,一些案例不設置問題,學生進行開放式討論。
2.改革教學評價方式,構建平時考核、過程考核、期末考核三者結合的評價體系
評價的目的主要是考量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的綜合表現。成績考核要改變過往的期末一張試卷定總分的局面。構建平時考核、過程考核、期末考核三者結合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解決前面所提到的問題。主要評價方式如下:
(1)保留期末考試的方式
平時成績一般比例為20%,所包含內容為出勤、遵規守紀等;
過程考核成績一般比例為40%,所包含內容為課堂參與案例討論、項目化實訓作業、情境討論等表現;
期末考核成績一般比例為40%,所包含內容為期末考試。
(2)取消期末考試的方式
平時成績一般比例為20%,所包含內容為出勤、遵規守紀等;
過程考核成績一般比例為60%,所包含內容:課堂表現30%,課堂實訓作業30%。此項的課堂表現主要包含課堂參與案例討論、情境討論等表現,課堂實訓作業主要包含課堂上完成的項目化實訓作業;
期末考核成績一般比例為20%,可以設置為一個大作業或其他考試形式。
3.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
應用型人才培養院校的任務是培養一支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較高實踐水平的教師隊伍,改變目前對教師的評價模式,增加衡量多方面能力的評價指標,制定各種鼓勵措施,提供機會給教師們到企業等相關工作崗位實踐,擁有較多工作實踐經驗的教師可將企業管理實務貫徹到課程設計上,也可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