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華
摘 要: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本性趨于積極的,強調對人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主張以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積極心態對人的許多現象做出新的解讀,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挖掘人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生活。筆者發現具有創造力的人,都具有共同的創造性人格特征,并與積極心理學的六種品德24種積極品質相吻合,為此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去開發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現并挖掘學生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積極品質和創造力,使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元化。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創造潛能 實踐 探索
一、來自教師理念與態度對學生的影響
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崔永元老師的著作《不過如此》中關于教育是“賞識”還是“訓斥”的論述,其中談到了教師的不同態度,演繹出學生在學校里的不同學業成績,甚至決定了學生不同的生存狀況。
《湯普遜老師的故事》告訴我們作為教師的理念和態度將對學生一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學生也會影響老師。作為老師要去接納自己的學生,相信學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讓學生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老師即使對他的某些行為和想法不認同,而且它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但他在老師的眼中仍然是一個有潛力和價值的人。怎樣去接納一個學生,讓他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積極心理學。
二、走進積極心理學
(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優勢與幸福的一門學科。主張以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積極心態對人的許多現象做出新的解讀;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挖掘人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生活。研究重點:人自身的積極因素。積極心理學研究人類優點和積極品質,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為重點。
(二)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思想
強調人的本性趨于積極的;強調對人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提倡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強調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積極心理學的主張: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是人類固有的一種重要本性。(1)更關注生活的積極面:人類為什么要有這樣的缺點?為什么有些人盡管有這樣一些缺點,但他還會成功?(2)發現并發揮你的優勢:只關注弱點,不關注長處,結果是只能發現問題,而忽略了美好的東西。(3)通往更快樂、更幸福門徑,身處逆境仍能正面、積極看待問題和生活。
三、什么是創造力
創造力一般是指產生新的想法,發現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創造力是人的一種高級能力,創造性活動是人類最重要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創造力的實質是對現實的的超越。創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為特征的,它是個人主體性的最高層次和最高表現,是人之主體性的靈魂。
所謂創造力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外在事物的超越。主體通過變革和改造舊事物,產生新穎的、獨特的新事物,它常常與改革、發明、發現聯系在一起;二是對自身的超越。
因此,在創造力培養實踐中,如何更切合實際的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和研究。
四、開發學生創造力潛能的實踐研究
(一)尋找學生身上具備的積極品質,發揚光大
案例1:華陽中學學生小林發明作品《遠程家用報警系統》,獲得第2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小林自由喜歡電子制作,喜歡動手,在心理課中通過創造思維訓練發現他具有良好的創造性和堅持性等積極品質,通過心理測試也發現小林的創造性良好,具有優秀的堅持性。對電子制作充滿熱情。為此,筆者在他的創造中進行鼓勵,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把他的創造性進行擴大,放大他的堅持性,該項作品歷時2 年,經歷了創造焦慮、創造嘗試反復等過程。在擴大他本身的積極品質同時,也培養了他愛與被愛得能力。
案例2:華陽中學學生小席發明作品《可拓展快門線及其配套功能模塊的研制》,獲得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被推薦參加2015年英特爾ISEF國際大賽。在科創教學與心理輔導中發現席浩洲愛幫助人,喜歡攝影,家庭氛圍自由,具有的積極品質有良好的創造性、好學、仁慈、善良等。利用各種創新實踐活動,使其對自身的優勢進行發揮,將積極品質應用于各種創新活動中,從而培養和提高他的創造力。
(二) 有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造意識是一種總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意愿和態度。創造意識強的人總能夠從不同尋常的獨特視角來研究問題,產生出強烈的創造欲望和創造勇氣。創造意識來自于問題的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引導他產生創造的沖動。
波利亞指出學習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的意境。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師教學要巧妙設疑,指導學生的創造思維活動。還要善于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波瀾。我們應鼓勵、啟發和誘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設想,因為這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觸角,是創造意識的體現。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不斷的鼓勵學生的好奇心,敢于想傳統的方法和權威挑戰,才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案例3:行為與社會科學課題《高中生同伴冷暴力的成因及對策研究》,該課題論文長達1.5萬字,用時1年半。這是一個學生課題,它的研究背景在于課題小組中的一個成員在班級中遭受了來自同學的冷落、忽視、嘲諷,加入心理協會后把這里當成了傾訴的心靈港灣。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學生也遭受了“冷暴力”?“同伴冷暴力”給中學生會帶來什么危害?在學生的成長中會產生什么不良影響?在對心理協會進行指導時,我把這些問題拋給了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這群孩子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他們去查閱文獻,進行問卷訪談、問卷調查,通過數據統計得出了自己的創造性結論和建議。自此以后,心理協會同伴輔導中,孩子們在給同學們做了心理輔導后,都會主動去查閱文獻,尋找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的創造意識被激發出來。
(三) 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
創造動機是直接激勵和推動學生去從事創造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創造動機可以來自學生的內在動機,也可以來自學生的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可以相互轉化。在實踐中,教師要善于使用鼓勵的語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時的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各種創造動機,啟迪他們的創造精神,造動機還與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有關。研究表明,成就動機高的學生敢于面對困難,有較強的毅力,富于挑戰性,能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感,熱衷于擔任富于開創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務時敢于創新,即使遇到挫折失敗也會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分層次調動不同類型學生的創造動機,開展合作學習,發揮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長,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創造動機的激發,并不只局限于某一部分特定的學生,而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師。發展每一個學生的特長,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動機,是歷史富于每一位教師的使命。
案例4:行為與社會科學課題《高中生同伴冷暴力的成因及對策研究》,該課題獲得成都市一等獎,其創造者主要是高2016屆學生心理協會會長歐陽,這個孩子具有勤奮、堅毅、善良、感恩的積極品質,在他擔任心理協會會長期間,發現這個孩子很做事積極,喜歡動腦筋,每一次學生心理協會活動我都給與他高度的評價和鼓勵,在后來,他的成績從年級上60多名上升為28名。由于有自主招生的選擇,筆者鼓勵他嘗試進行課題研究。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遇到了選題、編寫問卷、寫論文、統計數據、做展板、查閱文獻等困難,筆者基本不批評,更多的是及時的鼓勵,贊許的眼光,這激發了他更多的創造熱情。自發促動了自己的創造動機,這更有助于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發展和提高創造能力。相類似的還有高三心理協會會長趙韻某、會員干部黃麗麗、黃乾、張琪其等,在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給予他們的多是贊許、鼓勵嘗試,趙韻論文《顏色對中學生情緒和性格的影響研究》、黃麗麗《暑假未成年人安全的調查研究》均獲得成都市科技論文一等獎,張琪其發明作品《開放型凹槽式課桌》獲得四川省一等獎,全國銀獎。黃乾寫出了《愁》等文學作品,發表在《萌芽》上。高琴發明作品《一種防糊電飯鍋》獲得成都市一等獎,獲得三個實用新型國家專利資格,對其大學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入大學后,其創造性得到更好的開發,并代表中國到俄羅斯進行文化交流。
(四)積極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創造離不開思維。吉爾福特在研究智力結構時,通過因素分析發現了聚合和發散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或傳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有組織的思維方式。而發散思維是既無一定方向,又無一定范圍,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傳統,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
吉爾福特認為:經由發散思維而表現于外的行為即代表個人的創造性。例如通過活動課和思訓課,創設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獨特性的情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統一。切不可只注重發展發散思維,而忽略了聚合思維的培養。并且,創造思維是大腦左右半球協同活動的結果。從創造思維的產生的過程來看,在創造性靈感產生期間,右腦的功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重于左腦的利用和訓練,忽視了右腦功能的開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增加一些左側肢體的活動,挖掘右腦潛能,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水平。
(五)樹立學生具有創造性的個性品質
在探索創造力與智力的關系中,很多研究發現創造力除了與智力密切相關外,也與學生的個性品質密切相關。因為,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低創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研究發現,創造力與智力之間有中等程度的相關,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說明,絕大多數人都具有創造力發展的潛質。學生的意志品質是制約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好勝心、情緒的穩定性及完成任務的堅毅精神等方面的個性品質,在創造性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戰性及意志力。對于學生具有創造性的思想和行為,即使有錯誤,也要加以鼓勵和引導。要鼓勵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向老師挑戰,敢于標新立異、逾越常規,敢于言別人所未言、別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養學生具備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夠持之以恒的去解決疑難問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因此,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質疑,以及在思考過程中突發的奇想,教師應注意加以保護,不要輕易的加以扼殺。注意在提問、講授、練習等各個環節中,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夠創造性地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耐心的幫助和引導,才有可能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的個性品質,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具有創造力的人,都具有共同的創造性人格特征:(1)有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事物運動的機理有深究的動機;(4)知識面廣,善于觀察;(5)工作中講求條理性、準備性與嚴格性;(6)有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直覺,喜好抽象思維,對智力活動與游戲有廣泛興趣;(7)富有幽默感,表現出卓越的文藝天賦;(8)意志品質出眾,能排除外界干擾,長時間地專注于某個感興趣的問題之中(引自吉爾福特)。這也與積極心理學的六種品德24中積極品質相吻合,我們要充分運用積極心理學發現學生的積極品質,并進行合理的開發和挖掘,讓每一只小鳥都歌唱,每一朵花都開放,完成我們的教育使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元化。
參考文獻:
1.胡軍.創造力研究之我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課程·教材·教法/2004/4
2.林崇德.從創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2012.1
3.烏云娜著.創新力,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1
4.邱章樂,魯峰,汪明主編.創造心理學,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7
5.(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紅譯.積極心理學,群言出版社,2010.6
6.(美)塞利格曼 著,洪蘭 譯,真實的幸福,萬卷出版公司,2010.7
(備注:本文涉及學生姓名為化名)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