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強+石喜煥
【關鍵詞】 生物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112—01
中學生物教育在基礎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知識中蘊藏著大量德育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若能有意識地挖掘教材,滲透德育,這將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生物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挖掘教材中體現人文教育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內容。比如,七年級生物第一、二單元,“了解生物圈”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講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學生懂得了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適應,產生了保護環境的意識。又如,八年級教材中“認識生物的多樣性”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內容,學生通過學習生物的種類和怎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得到了這樣一個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各種生物資源逐日減少,各種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所以我們必須保護環境。
2.挖掘教材中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內容。例如,以植物類群和動物類群揭示生物體從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這個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教材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辯證統一的觀點教育:一是注意局部和整體的辯證統一觀點教育。例如,動物的各個器官系統,有它各自的生理作用,又互相聯系,構成一個整體,每個系統對整體有影響,整體也影響著每個系統。二是注意構造和功能的辯證統一的觀點教育。例如,根的結構和它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功能是相適應的。三是內因和外因的辯證統一的觀點教育。例如,種子萌發的過程中,一顆種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是內因,還需要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是外因,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二者缺一不可。四是注意生物體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的觀點教育。例如,大量植樹造林,擴大森林的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可以改善氣候條件,適宜的氣候條件又能促進生物的生長,增加動物資源。
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
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教材中根據內容的特點安排了多處我國生物科學的成就,為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把握好,以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信念,調動起學習熱情。
例如,我國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經在1992年投放市場,在預防乙型肝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抗黃瓜花葉病毒的基因,并且將這種基因導入煙草等作物的細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強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國科學家成功地將人的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鯉魚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轉基因鯉魚,與非轉基因鯉魚相比,其生長速度明顯加快;1993年我國研制的兩系法雜交水稻開始大面積試種,與原來普遍種植的三系法雜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頃增產15%;1995年,我國科學家將某種細菌的殺蟲蛋白基因導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鈴蟲效果明顯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國科學家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承擔了其中1%的測序工作,我國因此成為參加這項研究計劃的唯一的發展中國家。這些成果展現了我國科學家的智慧以及為世界科學所做出的巨大的貢獻,進一步激勵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崇尚科學的心理。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活動的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強烈的示范性。德育滲透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飽滿的熱情、流暢的語言、規范的書寫、清晰的條理、典型的訓練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受,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全體教師只有具備崇高的敬業精神、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專業知識、杰出的創新思維、高超的教學本領,學生才會在心里油然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那么他們給學生帶來的無形影響就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