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沛
【內容摘要】現代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主體性的個體,培養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的高精尖人才。由于時代的改變和教育側重點的轉變,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也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要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如何構建學生主體的教學課堂成為了很多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 ?學生主體 ?主動參與 ?高效課堂
教學的主體和中心應該是學生,因為教育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作出努力的。但是目前的教學中,多為教師中心、教師主宰的課堂,學生處于一個比較被動的地位。如此的課堂勢必會限制學生主動性的發揮與創造力的發展。為此,教師應該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數學課堂,真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一、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被動的,是缺乏主體性的,是難以發揮主體作用的。因此,教師要構建主體課堂,必須要首先構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能自主探索和發現,能說自己想說,做自己想做,能主動提問,才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一位學生提出疑問:“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都需要具有什么條件?”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出學生答案,而是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一個三角形,使其與已知的三角形全等。如何畫這個三角形呢?學生結合所學習的全等三角形的定義,積極動手畫,動腦思考,對比自己所畫的幾個三角形,終于發現了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以及“角角邊”。整節課,教師并沒有灌輸知識使學生亦步亦趨,而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與思考,終于得出了統一的認識,而這種認識的效果要遠遠好于教師直白地提出定理和公式。
二、不斷提問與引導學生討論,構建主體性課堂
提問——回答,這是一個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也是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方法論。因此,教師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大家還記不記得?”學生回憶出來之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我們能否將平行四邊形轉變為長方形呢?”學生有的搖了搖頭,有的則回答可以。為此,教師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學生通過操作,了解到進行割補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轉換為長方形。這個時候,教師繼續提問:(1)割補后的長方形的長跟原平行四邊形的長有何關系?(2)割補后的長方形的寬跟原平行四邊形的寬有什么關系?(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學生討論、推理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學生討論、推理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一過程既讓學生掌握了轉化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三、營造開放式課堂環境,激起學生主體性
課堂環境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心理因素,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上的發揮。和諧的、開放的課堂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放得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建議,樂于參與課堂,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應該營造開放式的課堂環境,建立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中發言是溫暖的,開放的,自由的,感覺到教師是平易近人的,是與學生同一戰線的,是易于接觸的。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之間可以進行情感方面、認知方面的交流,學生的主體性勢必會得以大大激發。
四、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表現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性的個體,他們都各自有著自己的特長與優勢。然而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舞臺是教師一個人的,教師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表現機會。為此,教師應嘗試改變思路,為學生創造時間上、空間上的表現機會,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更加主動。例如教學《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第二課時,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第一次表現機會是讓學生嘗試算術解法的和方程解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觀點;第二次表現的機會是通過教師提供有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闡述對問題的解釋;第三次表現的機會是通過學生自編題,小組間互相評價,培養學生的獨創性和深刻性。這三次機會使學生可以充分地表現自己,不受拘束。
五、結語
我們強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體性。那么究竟主體性有何內涵呢?其實,主體性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整個教學系統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其他要素服務于學生這個主體;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啟發學生的自主探索,主動進取,自覺自愿地解決各種數學問題。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只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面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具有高效性,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新一代新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繼紅.“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初中數學教學體會[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年02期.
[2] 何文忠. 從“效率”走向“效益” ——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劉煥鈴. 激發初中生數學學習主體參與意識的實踐研究[D]. 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青.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主體參與研究[D]. 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平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