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勝++劉仕
摘 要:該文介紹了宣州市農業投入品污染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防治農業化學產品投入污染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制定法規、加大宣傳力度;加大投入,科技創新;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
關鍵詞:農業化學投入品污染;存在問題;對策建議;宣州市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1-61-02
現代生態農業,是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生產與管理方式,吸收中國傳統農業之精華,適度并安全使用化肥、農藥,實現“高效、優質、高產、安全、生態”的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種高效農業。宣城市創建國家生態市,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尤為緊迫。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村化肥、農藥過度使用,秸稈、農膜、禽畜糞便不做無害化處理等諸多因素引起的對水、土壤、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必須控制農業面源的污染,尤其是控制農業化學投入品(化肥、農藥)的污染。
1 農業投入品污染現狀
1.1 化肥污染
1.1.1 施肥不科學 主要表現:(1)施肥量大,養分不均衡。宣城市年化肥施用量達14.26萬t,其中純氮5.11萬噸,純磷1.56萬t,純鉀1.01萬t。氮(N)、磷(P2O5)、鉀(K2O)肥的平均比例為1∶0.30∶0.21。根據糧食需求,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約為1∶0.45∶1,由此可見,氮肥用量過高。(2)重化肥、輕有機肥。由于用有機肥特別費工,見效慢,造成農民不愿使用,而大量使用化肥。(3)施肥方法不當,利用率低。化肥人工撒施(淺施)導致揮發、流失,作物吸收利用率低。研究表明:氮肥利用率為30%~40%,磷肥利用率僅10%~15%,鉀肥利用率為30%~40%。(4)約有70%化肥逸失于環境中。
1.1.2 化肥造成的污染 流失的化肥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特別是氮磷流入水體,造成富營養化;進入土壤,長期沉積,容易造成土壤結構破壞、土壤板結、肥力下降、作物減產;進入大氣,破壞臭氧層,釋放的二氧化碳,增強溫室效應,與低碳農業的大趨勢相背離;大量增加農業化學投入品也容易造成農產品硝酸鹽含量過高和重金屬含量超標,農產品質量大幅下降,對人類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有潛在威脅。
1.2 農藥污染
1.2.1 不合理使用農藥 宣城市農藥年使用量約0.25萬t,其中殺蟲劑0.09萬t,殺菌劑0.03萬t,除草劑0.13萬t,殺螨劑17t,植物生長調節劑2.9t,殺鼠劑11t。目前,我市農藥的過量施用在水稻生產中達30%,其它農作物上超過了40%。主要原因:一是超劑量使用。二是超范圍使用。如棉花上使用的硫丹用于防治水稻稻飛虱。三是施藥器械落后。一些老舊手動噴霧器仍在使用,存在藥液跑冒滴漏。四是部分農藥瓶、袋棄置于溝渠邊、池塘旁或施藥后雨水沖洗,部分農藥污染水體。
1.2.2 農藥造成的污染 農藥平均利用率僅為35%,大部分農藥通過徑流、滲漏、飄移等流失,污染土壤、水環境,影響農村一些生物的生存,影響農田生態環境安全,也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
2 農業化學投入品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從業者對面源污染的認識不高 化肥、農藥既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又是污染的主要因子。一味追求產量的最大化和勞動強度最小化,必然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加劇了農業環境污染。化肥、農藥的污染具有漸進性和廣泛性,易被人們忽視。
2.2 基礎性科技研究不足 政策法規不完善 缺乏對農村面源污染長期的基礎性監測調查與研究,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有限,急需探索研究。另外,因農業生產的特殊性,環保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不夠。一些強制性、引導性技術標準和規范缺乏。在政府政策上支持農業廢棄物(秸稈、農膜、禽畜糞便)資源化利用的優惠措施較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產業發展導向仍然存在,如對化肥的扶持政策抑制了有機肥市場的發展。
2.3 農村環境治理投入嚴重不足 長期以來,環境保護實現“誰污染、誰治理”。環保投入的主體是從業者,由于農業微利,農民不愿也沒有資本投入,因而防治農村面源污染局面難以扭轉。政府對農村環保投入少,如秸稈粉碎深翻還田每667m2需要100~140元,而政府(下轉115頁)(上接61頁)僅補貼10元,讓農民承擔秸稈禁燒而實施還田的負擔,所以有些地方秸稈焚燒的現象屢禁不止。盲目追求高產與日益加大的污染之間的矛盾相當突出,直接導致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加劇。
2.4 生態種養技術要求高 生態種養技術難度大。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由于成本、技術等因素推廣速度不快。配方施肥、農機與農藝、良種良法、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等技術的掌握,需要有文化、有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而年齡大、文化低的廣大農民難以掌握。
3 防治農業化學投入品污染對策建議
積極落實農業部和省農委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減少化肥、農藥的污染,基本控制秸稈、農膜、畜禽糞便的污染,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3.1 制定法規 加大宣傳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農藥、化肥中對環境有長期影響的有害物質的含量。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認識,特別是廣大農民對面源污染的認識;傳播生態農業理念,營造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良好氛圍;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施肥、合理用藥等。
3.2 加大投入 科技創新 支持和激勵發展生態農業,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投入力度,發揮政策和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以環境約束為倒逼機制,控制和減少農業面源的污染。倡導科技創新,強化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聯系,探索解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中亟待解決的難題。如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問題等。努力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
3.3 實施化肥零增長行動 擴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設施農業及蔬菜、果樹、茶葉等園藝作物上的應用,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加快新型肥料產品研發與推廣,集成推廣種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術,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積極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勵開展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合理調整施肥結構,引導農民積造施用農家肥。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著力提升耕地內在質量,力爭到2020年實現化肥零增長。
3.4 實施農藥零增長行動 努力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以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為抓手,建立一批農藥減量增效控污示范區。大力引進推廣頻振式殺蟲燈、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等病蟲防控新設備,實施誘蟲色板、誘蟲器、殺蟲燈誘殺害蟲技術。擴大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應用。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品種;提高生物農藥使用比例。大力推廣大中型噴桿噴霧器、無人機等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及時準確發布《病蟲情報》,指導農民科學用藥,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使用量,減輕農藥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保護,力爭到2020年實現農藥零增長。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