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定宇
摘 要:品德教育作為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品德教育回歸于生活,才能體現出品德教育的意義,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智不成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而目前小學品德教育的教學關注度都在理論知識中,忽視了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因此,就小學品德教育回歸于生活的實踐進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教學;品德教育;回歸生活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滲入,傳統的品德教育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今教學的需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能讓品德教育回歸于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意義,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將實踐與品德教育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性格特點開展生活化活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
一、創新教學理念,實踐與品德教育相結合
回歸生活是所有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秉著回歸生活的觀念開展教學活動,在理論教學時,教師要隨時關注社會的動態及變化,因為理論知識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在小學品德教育的過程中,若只采用單一的講解模式講授理論知識,很容易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品德教育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有教育意義的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將實踐與品德教育相結合,在講授品德教育知識的同時,引入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實踐知識,讓學生明白品德教育在實踐中的重要性,或者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明白品德教育的意義所在。
二、根據學生特點,明確品德教育的活動主題
品德教育課不僅是一門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的課程,也是需要生活實踐、有教育意義的課程,教師在開展品德教育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性格特點,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品德教育教學內容,在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明確品德教育的活動主題,才能制訂出科學有效的具體活動方案。另外,在生活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生活小知識,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達到提高學生道德修養的目的。
三、設計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品德知識的理解,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回歸生活作為品德教育教學的重要理念,需要教師在尊重學生思想和生活邏輯的同時,以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品德問題作為活動內容,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端正態度、約束行為,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例如:教師在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時,首先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日常生活中與品德有關的事例,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正身處于同學講述的情境之中,開展討論活動,說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
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
要使每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品德課堂教學中,就要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悅、具有豐富課堂內容的學習環境,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主人公作為設計活動的基礎,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教學活動中,猶如置身于實際生活中。再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讀報紙等的實踐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教師講授的故事,對我國著名人物、事跡有一定的了解,既加深了學生的愛國情懷,也體現了品德教育的意義。
五、關注學生特點,科學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思較為單純,內心想法、人生觀、世界觀等都與成年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師在開展品德教育生活化實踐活動時,需要將品德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結合,同時,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及未來發展。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避免從成人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講授一篇與品德教育有關的文章時,要盡量避免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可以適當地拓展課外活動,如帶領學生去農村參觀農民耕地、種菜等,或利用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父母工作的不易和辛苦,從而達到開展品德教育的理想成果。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教育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較強的課堂,不僅需要教師將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更需要教師將品德教育與生活化的實踐活動相結合進行教學,讓小學品德教育回歸于生活。同時,為了改善小學品德教育課堂的教學效果,首先需要教師創新教學理念,將實踐活動與品德教育相結合,并且根據學生特點,明確品德教育活動的主題,為學生設計教學情境,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要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
參考文獻:
[1]侯廣喜.小學品德教育回歸于生活的探究與實踐[J].新課程:上,2015(07):109.
[2]方翠美.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J].考試周刊,2008(07):219.
[3]宮海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5(13):113-11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