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芳
摘 要:俗話說“習慣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于一個人學習發展的重要性。小學時期正是學生各項行為習慣、情感認知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多、學生基礎弱,教師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便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預習;觀察;動筆;發問;運用
習慣是指積久養成的學習生活方式,是一種相對固定的行為方式。良好的習慣能夠提升一個人學習生活的效率,不良的習慣則會影響人們學習生活的水平。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尊重人、關心人是人文精神的基本體現,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長遠的發展理念,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科學培養,以便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他們日后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做什么事情,事先都要有充足的準備,這樣才能夠成功,不然就容易失敗,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在學習之前缺乏充足的準備,對于知識的認知不完善,那么就容易導致學習過程中心不在焉、不知所措、漫無目的,影響學習效率。而學生一旦充分認識到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就能夠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專門解決疑難問題,提升學習的針對性,提升學習的效率。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自己之前學習的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初步認知,對于新知識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便于在日后的學習中采取有效的學習策略。從時間長度而言,預習可以分為學期預習、周預習、日預習等幾個方面:學期預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本學期內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熟悉課本內容對于促進學生了解語文知識意義重大,同時也便于學生更好地去準備本學期需要的學習資料;周預習能夠讓學生對于本周內的學習內容進行一個大致的了解,對于自身的知識盲區、學習不足之處有一個相對準確的判斷,便于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日預習則可以細致地對于自己的學習難題進行總結,以便在課堂上及時開展討論或者提問,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二、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自身基礎知識不斷提升、認知能力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不斷發展,對于事物往往會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與認知。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學生從生活細節入手進行思考的良好習慣。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語文是一門生活性較強的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從生活中得到啟發,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然而由于小學生的心智發育不完善,很多時候不知道怎么觀察,不知道怎么入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做好引導。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進行對比觀察,以便學生能夠更清晰地發現事物的異同,更好地進行事物的認知。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橘子和橙子的區別,從學生的觀察中培養他們善于對比、善于交流、善于分享的良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善于動筆的習慣
語文是一門與文字打交道的學科,低年級階段正是學生識字積累的重要時期,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識字學習,以便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識字量,為學生的日后學習發展打好基礎。然而在識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對于默寫不感興趣,認為浪費時間,效率低下,學習積極性較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課內課外,無論寫字還是讀書,都要勤于動筆,這樣才能夠加深印象。當然動筆不是簡單的、重復的機械記憶,而是善于將相似的、相關的知識進行對比分析,以便能夠加深認知。例如在教學“園”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寫出“元”“遠”“院”等幾個字,讓學生進行寫字練習,對比其中的相似與不同,進而通過書寫培養學生對于漢字的良好認知。此外,在進行一些筆畫寫字練習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字帖臨摹,以便能夠寫出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漢字。
四、培養學生善于發問的習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教學中教師也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提問,通過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的提問與回答來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慮。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良好習慣,對于不懂的知識要及時向老師、同學質疑、發問,切忌不懂裝懂,與其等到真正用到的時候不知道答案,還不如早點將問題解決,以便日后有效運用。當然發問不僅僅是向老師、同學,還可以向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發問,多發現一些問題,多解決一些問題,這樣學生的語文綜合技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提升。教學中我讓學生經常帶《新華字典》《成語詞典》等一類常用的工具書,每當學生遇到生字、生詞的時候,就能夠請教這些不會說話的老師,這其實也是一個發問的方式。
五、培養學生善于運用的習慣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生活運用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語文學習的最終歸宿。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運用,將自己學習的語文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實踐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來。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擁有了一定的識字量之后開展廣泛的閱讀,以語文學科開展的“大閱讀”活動為契機,我們定期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讓學生能夠有效地開展“群文閱讀”,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另外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日常教學中教師教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也要經常開展形式各樣的讀書活動,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心得交流與閱讀成果匯報,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另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定期進行知識的復習整理。定期整理復習有許多好處:第一,可以溫故知新,舊的知識中包含著新知識的許多線索;第二,可以避免遺忘;第三,可以把種種表面不相關的知識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系統,使眾多知識相互貫通,甚至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這樣的學習習慣對于他們日后的學習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張會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J]. 學周刊,2011(1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