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高效地利用小組合作,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也會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小組合作;因材施教;體驗交流
英語教學重在給予學生一個寬松的語言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可以多實踐,多參與。但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同時又要使學生多鍛煉,多展示,多參與課堂教學,就不得不依靠小組教學這個有效的課堂輔助手段。我認為高效地利用小組合作,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也會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一、小組合作可以增加學生練習口語的機會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與其他知識型課程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實用性較強。這就要求學生重視聽說的技能,教師也要強化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忽視了聽說能力的提高,反而過度追求語法及詞匯知識的掌握。另外,教師課堂上的時間也不可能使每位學生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口語。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分組合作的形式來增加學生體驗的機會。
二、小組教學有利于保護學生自尊,樹立自信
英語課堂上的學困生,往往由于自身發音不準、害怕老師批評、同學嘲笑等一系列因素,而不樂于表現自己。而這又恰恰是最不利于語言學習的。分組教學剛好可以彌補這一問題。我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困生往往喜歡“小組教學”這個模式。教師下達學習任務后,由組內口語表達好及組織能力強的組長負責教會學困生。為了激勵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各組之間可采用比賽的形式。我發現學困生此時的表現異常積極,調動起他們學習熱情的不僅僅是孩子們樂于參與比賽的天性,還有就是他們與組長的相處不會像與老師相處那樣拘謹。在心情相對放松的環境中,學生體驗的是一種不同于教師講課的學習氛圍。這部分學生在組長的教授下,完成教學目標,承擔小組比賽任務,會使得他們逐步樹立自信,在自信的動力下,孩子們也會逐步甩掉學困生的大帽子,迎頭趕上。任何學科的學困生,都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作為教師,我們考慮的不是單方面怎樣去想方設法提高孩子們的成績,而是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就如同哲學上講外因與內因的作用,如果內因的作用是積極向上的,加之外因的適當引導,成績提高自然不在話下。
三、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一個班級里的幾十名學生肯定存在著各方面的差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做到因材施教,就要依靠小組學習來完成。現在的外語校外培訓班是很多學生家長為孩子補習英語的新興主體。有些孩子甚至在入學前就已參加了英語補習。加之各種培訓機構的教材魚目混雜,所以,一個班里學生的知識水平真是參差不齊。那么,教師合理的分組,就有助于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小組學習也是課下學習的有效途徑
課堂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仍然可以利用學習小組來輔助課下學習。如果教師能夠巧加利用,善于引導,學習小組會發揮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認為語言學習光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門工具學科,盡可能多地運用才能使語言學習不斷提高。可是由于語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學生往往將英語學習作為課堂任務來完成。課下除完成書面及聽力作業外,幾乎不會將英語運用到生活中,而“小組學習”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教師可鼓勵小組內學生盡可能多用英語交流,可以通過比賽、表演課本劇來激勵學生。學習小組還可以幫助監督、帶動個別不自覺完成作業的學生。
五、小組合作教學更好地實現形成性評價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形成性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因素。形成性評價的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為了使評價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應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以測試和非測試的方式以及個人與小組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同伴、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而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增多,可以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是形成性評價的一個重要途徑。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我們深思和研究,讓學生在多元課堂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