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鸞
摘 要:備課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過程,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系統工程,對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課堂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備課;教學方案;編寫教案
備課是指教師依據課程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將教學諸要素有序、科學、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備課充分與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本人從以下五個環節進行備課。
一、收集備課信息
教師收集的備課信息越多,就越有助于對備課內容和方法的理性認識,越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1.研讀課程標準與教學要求
課程標準是備課的依據,也是考核的依據。《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教師全面了解高中生物教學的基本要求,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學科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針對我省普通高中的教學實際,對課程標準各模塊主題的“內容標準”提出較明確、具體的學習要求以及相應的教學建議。因此,只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要求》,才能把握教學的尺度,關注教學的重點、難點,做到詳略得當,實現備課的真正目的。
2.研讀教材
教材是課程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是師生共同學習的平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先根據“本節聚焦”對教材所呈現的內容進行瀏覽,再結合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細讀教材,把握教材內容實質,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提煉教材的重點、難點、能力點、思想點。揣摩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教材內容為什么要這樣呈現?根據教材內容可以設計哪些教學活動?通過這些教學活動要解決哪些問題,達到什么目的?
新課程標準隱含著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一課程理念。因此,教師既要鉆研教材,認同教材所闡述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更要超越教材,根據自己的風格,根據自己對學生的預計,對教材進行還原、解讀,重新建構,并在教學的雙向交流中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碰撞,進行再加工、再創作。只有把自己變成教材的主人,教師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3.完成相應的練習
一位教師要真正讀懂、讀透課程標準、教材,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與時俱進。備課時,完成相應的練習和試題,特別是高考試題,是必不可少的。編寫習題的專家會依據課程標準,針對某個重難點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去編制訓練題。從近年高考生物試題可以清晰看出,命題者始終堅持以落實課程目標為主導的命題嚴則,試題中理解能力占比例最大,注重考查考生對生物學核心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以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教師通過完成相應的練習、試題以及高考試題,才能對教材的主干知識、基本內容和基本概念一清二楚,對教材了解得詳盡而深入,熟悉而準確,融會貫通,從而強化對知識的整合和運用,才能真正把握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的實質。
二、設計教學方案
設計教學方案,是備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備課的關鍵,也是溝通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的橋梁。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要始終堅持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系的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編制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成果或教學活動要達到的標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
課程標準對具體內容標準的表述所用的動詞分別指向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并且分為不同的層次。如,知識性學習目標中了解水平中使用的動詞有:描述,識別,舉例說出、說出等;理解水平的動詞有:說明、舉例說明、闡明、查找等;應用水平的有:分析、設計、評價、總結等。所以,在編制教學目標時,使用這些動詞,能有效地防止過低或過高的要求。
2.確定重點,突破難點,找到關鍵
設計教學方案,要敢于大膽對教材進行處理,以簡駕繁,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找到關鍵。如《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一節,教學重點為:(1)氨基酸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2)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而細胞的分子組成是微觀內容,比較抽象,又由于學生缺乏數學的排列和組合的有關知識,因此確定該節的教學難點為: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以及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3.理清思路,設計好層次
在大膽處理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理清教學思路,設計好層次。從揭示課題,展現新知開始,到得出結論,先講什么,后講什么,教師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怎樣的方式完成學習目標,教師都要先搞清楚。
要做到教學思路清楚,層次分明,除了考慮師生活動順序外,還要考慮如何以一條主線將活動和內容串聯起來,使一節課形成一個整體。如,《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一節的教材“思路”為:組成蛋白質的主要化學元素—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蛋白質的形成過程—蛋白質結構及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學生的學習“思路”為:對教師展示的幾種氨基酸進行觀察、思考與討論—構建氨基酸結構模型—閱讀蛋白質的結構和多樣性,討論、交流—傾聽教師講解—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手拉手”活動,體會氨基酸的脫水縮合過程——閱讀蛋白質的功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完成課堂練習;教師采用“提出問題——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來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本節的學習。
三、編寫教案
編寫教案是教師備課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將設計的教學方案轉化成文字的過程。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
1.教案編寫的原則
(1)科學性:依據課本,避免知識上的錯誤。
(2)創新性:構思巧妙,避免千篇一律。
(3)差異性:各盡所能,避免全搬教參。
(4)操作性:著力設計教學環節和學生活動。
(5)變化性:靈活運用,避免死板教條。
2.教案編寫的內容
教案的編寫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的不同而有差異,但都必須包括以下內容:課題、課型、教具、課時、三維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作業、板書設計。其中,教學過程是重點部分,也比較復雜。因為教學任務的完成主要靠教學過程來實現,它要求教師根據既定的教學目的,結合學生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遵循教學原則,設計出具體教學活動的“施工”計劃。
3.編寫教案言簡意賅、詳略得當
教案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寫出思路和知識點以及師生活動就可以。通常教案應簡明扼要,詳略得當。一個充滿教學經驗的教案是簡短而實在的,所以教案字不在于多,有用則靈。
四、課前疏理,熟悉教案
上課前,教師還需要進一步疏理、回放自己設計的教案,刪除不必要的環節,修改不周全之處。對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的程序和步驟、各種教學方法的配合、教學媒體的使用以及教學語言等都應非常熟悉。對如何啟發和引導學生、教師的活動如何與學生的活動協調起來,如何控制教學和取得反饋信息等都要胸有成竹,以達到在課堂上能靈活、熟練地運用和執行教案設計的內容。
五、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是備課的延續,是經過思考之后的改進、提升、完善、記錄行動的過程。它可以保證備課的完整性,能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總之,備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過程,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系統工程,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