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海
摘 要: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學由于受制于地域限制和師資力量的匱乏,使農村初中英語與城市相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些條件的限制使農村地區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些學習障礙,從而慢慢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階段;農村英語;學困生;調查研究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對外開放步伐不斷的加快,英語這種語言逐漸成為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最基礎的交流工具。而我國的英語教學工作也隨著這種發展的需要和趨勢有了不斷的改善,但對于農村地區尤其是比較貧困的地區,初中階段所進行的英語教學工作還存在質量和效率的問題。以下將通過一些方面來分析這種問題。
一、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
1.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如果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缺乏強烈的學習興趣,那么在聽這門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就會非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老師依然采取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灌輸和強行教學,那么就會使學生分散學習注意力,無法集中到課堂的英語學習中。據有關農村英語課堂調查分析,學困生中有接近六成以上的學生在英語課堂只會集中精力聽課五分鐘左右,這是初中農村英語學困生形成的最關鍵原因。
2.教學方法的一成不變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英語教學上缺乏對教學方式的研究,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進行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枯燥乏味,對單詞和課文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沒有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引導,讓學生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這就導致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方法,也沒有辦法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長期下去就會使學生對英語產生厭學情緒。這主要是因為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和輔導中也忽視了對他們的學法指導,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進行充分了解,從而導致學生不喜歡英語老師,與老師有對立情緒,因此不喜歡上英語課,不喜歡學英語,從而變成學困生。
3.農村孩子的生活環境
生長在農村的孩子,由于見到的世面較狹窄,包括所接觸的人群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也有限,使孩子從小就有一種膽小害怕的心理,尤其是在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更是沉默寡言。所以造成很多學生在課堂中不夠主動,缺乏與老師互動學習的膽量,更多時候是保持沉默,看到老師就臉紅,不敢大聲朗讀和背誦,害怕老師或同學的嘲笑。而英語是需要大聲讀出來、說出來的一門學科,面對農村學生的情況,就容易出現學習障礙,并且學習問題越積越多,成績亦越來越差,最終淪為學困生。
二、如何改善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情況
1.有效挖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為了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發揮自己的能力,展現出自己在思想和腦力方面的優勢和潛力,需要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規劃和設計,在教學課堂中增加更多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盡可能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不斷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能,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由于英語學習中需要記憶的東西比較多,這就使部分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障礙,此時,老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和課堂競賽活動來引導和幫助學生快速而牢固地掌握課文的故事情節,也順便對課文中的新詞匯和句子進行記憶。
2.與學生之間進行平等協作的交流
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學習效率低下以及學習積極性的喪失,就需要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學引導的方式進行分析和反思。所以,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氛圍進行改善和調節,學會與時俱進,借鑒吸取優秀的教學思想,倡導合作學習,增加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和交流,同時合理地創設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情境,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這些情境教學中去,感受到英語語言環境的好處和學習英語的樂趣,在這樣的引導教學下,學生會逐步產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也會針對自己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與老師進行交流解決。在這樣的合作氛圍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
然后針對具體情況,英語學習就會很快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初中的英語學困生是可以通過教師對教學方式和對學生的了解和認識,進行主觀的改變,但是這個過程并非短時間內能夠實現,需要英語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和信心,通過與學生進行平等接觸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因材施教,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困難進行細致而及時的關注,讓學困生逐步從困境中領悟到英語學習的樂趣,主動對英語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袁愛秋.淺析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M].科技信息:基礎教育,2014:656.
[2]劉永玲.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與對策分析[M].科技資訊,2013(22):19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