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文
摘 要:要想上好課,教師首先要做到認真備課,這是對每個教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備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以同學科教師為團隊進行集體備課,這樣教師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作業設計等方面來介紹集體備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揮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集體備課;新思維
隨著新課程改革大潮的不斷推進,各級各類學校都在踐行新課程理念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將這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滲透到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當中來呢?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要備好每一堂課,集體備課能夠集合同學科教師的集體智慧,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探索出一個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新思維。我們歷史教研組一般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設定三維目標
在高中歷史的備課過程中,我們要確立正確的學生觀,即在備課時要吃透新課標要求,落實好三維目標,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了解自己的學生是備好課的基礎,教師應該從這幾個方面來了解學生:第一,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歷史知識基礎;第二,教師要了解學生所知道的歷史常識;第三,走近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做好課前的預設,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預設”顧名思義就是預測和設計,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個體差異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規劃,真正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教師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歷史基礎知識,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三個目標的有機結合,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二、改革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學習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也會產生互動,教師需要發揮自己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為學生盡可能多地創設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按照教案中的活動設計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具有極大的局限性,整個課堂教師成為主宰,所以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和培養。而新課程改革指導下的動態課堂改變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局面,我們可以隨時調整教學過程中的預設方案,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1.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查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
在課堂教學開始初期,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來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并表達自己對于這段歷史的理解和認識。這樣的教學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他們由最初的不感興趣變為熱愛和積極地參與,進而能夠真正地走進歷史、感悟歷史、學好歷史。
2.教師可以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內在的探索欲望
要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活力、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自由地思考和展示,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對于歷史學科的教學而言,教師要創設一個個適合的歷史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在歷史的天空下感悟成長。
3.教師要將歷史和現實相結合
學生對于過去的歷史在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所以,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消除學生的這種距離感,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收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聞時事,將這些社會現實與歷史知識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設計作業試題
傳統的歷史作業往往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主要針對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來設計,這樣的作業比較僵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要提高歷史教學的效果,教師就需要消除傳統歷史作業當中的弊端,打破枯燥單一的題海式作業形式,構建一種既考查學生知識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學生能力的作業形式,促進我們的素質教育。根據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模式,高中歷史作業的設計應該具有這幾個特點: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內容要少而精;開放性和趣味性,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合作性,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實現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付出艱辛的努力。
參考文獻:
林良展.歷史課堂“質疑·體驗·感悟”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07):36-3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