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萍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尊重學生的實際,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發問。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在課堂上努力為學生創建一個問題情境,關注問題教學的價值;科學提問,掌握好提問的時間及方式,并對學生做出回應,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情境;有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1C-0036-01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不斷生疑、解疑的過程。數學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種具有吸引力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教師應掌握好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具有藝術性,以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思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小問題”中要蘊藏“大學問”。現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就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淺談以下幾點: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某一學科感興趣才會主動學習,才有可能學好。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前提,創設有趣情境。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同學們都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故事中的小兔子在輕敵、驕傲中輸掉了比賽,今天小兔子不服氣,要求與小鹿賽跑,同學們猜猜這場比賽誰輸誰贏呢?在一片討論中同學們一致認為小兔子會輸。就在這時我使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小鹿和小兔子進行比賽,小鹿沿著正方形的路線跑,小兔子沿著圓形的路線跑,結果小兔子得了第一名,小鹿看到小兔子獲勝,心里很不服氣,它說這樣的比賽不公平,同學們,你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同學們被這一情景吸引,積極主動地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思考,發現了問題的實質是在考查周長的計算,以前沒有接觸到,因此探索欲旺盛,個個都陷入思考中。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好的數學情境,應該滿足一個基本的要求:就相關內容而言,特定情境的設置不應該僅僅起到一個敲門磚的作用,也不僅僅有益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應該在課堂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分組實施動手操作,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提出以下幾個層層遞進的小問題:1.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的體積有什么聯系?2.圓柱在轉化為近似長方體的過程中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變化?3.這個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的圓柱的哪一部分有關系?4.這個近似長方體的高與原來圓柱的哪一部分有關系?5.你能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或公式嗎?通過以上問題的逐步滲透,激活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通過與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聯系,逐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化解學生疑問
教師在創設問題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通過提問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充分調用,在學習新知識時可主動聯系舊知識,努力回憶并調整知識結構,對新知識產生新的構想。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們發表不同的意見,并在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激勵,享受已有知識給自己帶來的自豪感,并在對新知構想的過程中,產生自主探索的愿望。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分數的認識》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起研究分數,大家對分數知道多少,還想知道哪些內容?課本上的內容是關于分數哪些方面的知識,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你們還有哪些困惑?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喚起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討論、分析,在相互幫助中解決存在的疑問,從而構建新知識體系。
四、創設問題情境,促進互動生成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動態生成,有效解決學生的疑問。小學數學課堂中存在著許多動態生成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師生間的互動體現出來。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的過程中應體現出動態性、生成性、真實性,使學生在新舊知識間形成交匯點;設置的問題難度應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針對全體學生。設置“以問生成”的情景,主要體現在有效提問的同時,教師智慧理答,并進行適度追問,進一步引導學生思維,促進互動生成。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應注重課堂提問這一環節,樹立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體現問題的靈活有效性。課堂提問應具有藝術性,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把握好提問的時機與方法,從小問題中做出大學問,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劉陽.以問啟知——例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新課程,2011,(6).
[2]高余群.讓“提問”充實數學課堂——談數學教學中的課堂提問[J].新課程,2011,(5).
[3]施曉娟.初探如何讓課堂提問變得有效[J].新課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