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華
上海市東方醫院,上海 200120
建立醫療機構第三方監察員制度切實維護醫護人員合法權益*
白莉華
上海市東方醫院,上海200120
摘要:現如今,“醫鬧”現象愈演愈烈,暴力傷醫事件層出不窮,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白衣天使”的稱號在人們心中逐漸失去它的神圣和魅力,醫護人員的子女在高考中不愿意填報醫學院校的比例占到近90%,2015年高考招生中,南京醫科大學等多所著名醫科院校出現一本招不滿學生、甚至需要降分錄取的現象。如果優秀的考生因為醫護人員自身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而不愿意選擇醫學專業,加上醫療行業呈現出愈演愈烈的人才流失現象,醫護從業人員的素質如何能夠得到保障?醫院診治水平是否會受到影響?這應該引發包括政府部門和醫療機構在內的全社會的共同思考。
關鍵詞:醫護人員;合法權益;思考
一、加強輿論引導,增強醫患雙方互信
醫療行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人體的構造具有復雜性,以最基本的腹痛為例:針對某腹痛病人,我們的基本處置是:首先結合患者的體溫、血常規等結果去判斷和觀察病情,若無“急腹癥”的指征,不得立即將切開患者腹腔,而探查其中病情。這與汽車維修等其他行業是截然不同的。而社會輿論、患者和家屬對醫療行業的認識是存在不足的,以前政府和社會輿論的重心大多集中在如何規范醫方行為、加強法制建設、加強對醫護人員保障等方面,往往忽略了讓相關各方加強對醫療行業的認識,這一認識和決策偏差導致的后果是將改善醫患關系的對策建議更多集中在如何規范醫方行為。不可否認這些建議對改善醫患關系有積極作用,但卻沒有將醫患雙方放在一個平等的法律地位上。[1]對于經常提及的“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也并未真正“符實”。首先,在我國看病并非如想象中那么貴,那么難,例如:對于白內障手術,我國納入了醫保支付范疇,患者只要付十多元費用掛號就診,幾乎都能立即住院手術治療。而在醫療體制健全的香港,筆者熟識的白內障患者卻需要排隊1年左右才能進行手術治療。其次,即使在某些病癥方面可能存在“看病貴、看病難”現象,但是這一現象的產生并非醫護人員單方造成,這是我國社會整個醫保體系的問題,將這一問題的全部責任歸結于醫護人員本身就不公平。
二、加強對醫護人員合法權益的保護,免除“白衣天使”后顧之憂
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對于醫護人員合法權益的保護已初見雛形,醫護人員在處置病人時享有相應的權利,例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規定:“非經醫學技術鑒定并結論為醫療事故的,不受法律追究是醫務人員最基本的權利。”
眾所周知,醫療行業是高風險的行業,醫務人員應該具有相應的豁免權(刑事豁免及民事部分豁免)的權利,世界上尚沒有一個國家的刑法制定有醫療事故罪。醫務人員享有檢查權和獨立處置權(處方權),不受患者意志約束,醫生可拒絕患者點藥等,對于可能發生生命危險的病人,醫務人員有緊急處置權和強制治療權。同時,在合理范圍應該允許醫護人員存在一定的誤診偏差(允許誤診權),所有的急腹癥手術均稱“剖腹探查”,而尸檢與臨床診斷符合率約為60-70%,若因誤診而起訴醫生,這是十分荒唐的,也是對醫學與法律的無知表現。
醫務人員在以下情形擁有拒絕治療權:(1)病人不配合治療時;(2)醫生人身權利遭受威脅或不法侵害時;(3)醫生的人格尊嚴遭受侮辱時;(4)病人及其家屬違反院紀院規,又不聽勸阻時;(5)病人欠費或拒付費用時;(6)當醫生成為該病人的被告時。醫生的以上權利,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執業醫師法》和《侵權責任法》都有明確的保護規定,從立法的角度已經有成熟的規定,但在執法過程中尚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
三、我國現在處理醫療糾紛方式的弊端
在醫生倍受尊敬的美國,法律維權體系更加完備,但醫療糾紛同樣層出不窮,我國目前的醫患關系類似于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狀況。在美國,病人的權力是靠法律來保障的,出了意外,他們不會以粗魯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靠律師和律師聘請的專家協助,也就是所謂的“醫告”。否則就可能由有理變得無理,甚至會去坐牢。[2]在美國,因訴訟所需的時間可以長達2年甚至更多,病人更傾向于采納仲裁、調解等訴訟外解決方式。仲裁和調解均按照小時收取病人費用。而國外的非訴訟解決機制之所以能夠有效運作,并非制度本身多么科學,而是存在其他約束條件,如德國訴訟制度設計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美國法定的仲裁前置程序、日本醫療責任保險的完備等。我國也嘗試完善協商機制和第三方介入的醫療糾紛調解機制,雖與美國的國家醫療糾紛解決委員會方式有幾分“形似”,在內容方面卻仍有很大距離。其原則明確、程序完備,雖呈現出多元化特點,有基本的歸責原則,也有嚴格程序。而我國的醫療糾紛協調機制尚需在宏觀層面做好制度設計并適時加以統籌。
四、建立第三方監察員制度的對策和建議
醫患本是一家,醫患互信去對抗疾病才是共同目標。醫療訴訟醫患糾紛協調等都是在事件發生后的彌補和解決方法,針對目前醫患關系愈發緊張的情形,我們是否可以將工作跨前一步,“治未病”,嘗試設立獨立于衛生主管部門的第三方機構,類似于藥物臨床試驗中“監察員”角色組織,將關口前移,架起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的橋梁。“監察員”組織將承擔起以下職能:
(一)宣傳職能
1.負責向社會公眾宣傳醫療行為具有高度風險性和探索性,有著許多與其他行業不同的特有規律。面對許多疾病,醫生也會陷入“心有余而力不及”的狀態:且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很大,疾病隨時可能發生突然變化,治療的效果取決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2.負責向社會公眾宣傳醫務人員正當權利,糾正長期以來“變形”的醫患關系實質,避免積極或消極的醫療防御行為,如:為避免出現醫療事故、醫療糾紛,醫生選擇避重就輕、避難就易,看安全病、開安全刀,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醫生不承擔任何風險,任病人自主選擇用藥和治療,不加以自己醫學知識的任何引導;反之,醫生為盡量保護自己,“熱情”為患者做各種名目繁多的檢查、多套治療方案,一般醫生均能處置的輕微病癥也邀請專科會診,不可避免出現過度醫療和醫療資源的浪費,只有糾正“變形”的醫患關系,使醫務人員回歸到其本質,最后真正受益的是病人。
(二)培訓職能
全球各國都實行醫生的畢業后再教育,美國實行以醫學院校教育為起點,以畢業后教育為重點,并通過繼續教育,把教育培訓同持續終身的職業生涯統一起來。上海率先實現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將畢業后教育這一重點內容抓好。“監察員”組織將承擔繼續教育的職能,將目前國家設立的醫務人員繼續教育項目做實做精,真正按照各專業特點來設置培訓課程和項目,做到個性化和“精準培訓”。
(三)監督職能
目前我國衛生行政部門中已形成了三方面的醫療服務監管力量。一是醫政部門,主要職責是擬定法律法規、規范標準以及實施機構、人員和技術的準入管理;二是新成立的醫療服務監管部門,主要職責是對醫療機構準入之后的醫療執業活動和運行管理進行規范和監管;三是衛生監督部門,主要職責是整頓醫療市場秩序,打擊非法行醫和非法采供血行為。但由于以上三方面的監管力量非常有限,導致無法有效監管。我們希望“監察員”組織的角色區別于衛生行政部門,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負責監督醫療機構正常醫療行為的全過程,更多的是去幫助醫生的診療行為符合規范,減少甚至杜絕醫療差錯的發生。因為它是獨立于醫療機構和衛生主管部門的第三方,其相對中立的立場更利于醫生和患者接受它的監督和教育。
醫患本是一條戰壕上的同盟和朋友,希望相互之間增加理解和互信,讓更多患者能理解“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三種為醫境界,讓醫生的自我認同感能更強,共筑防病治病的“長城”!
[參考文獻]
[1]宋發彬.基于醫患關系的醫護人員法律地位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2]張鳴,李南.美國醫療糾紛處理與立法經驗對我們的啟示[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9,(25)4:243-6.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056-02
作者簡介:白莉華(1978-),女,回族,上海人,碩士研究生,上海市東方醫院,講師,研究方向:生物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倫理。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朝陽人才計劃(項目編號:DFZY-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