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明藝
【摘 要】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本文從四個方面入手,通過質疑、朗讀、揣摩詞句、大膽想象等多方面引導學生去大膽實踐、探究,在實踐中培養語文實踐能力,以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踐探究;實踐能力;語文素養
面對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一線的教師擔負著重要的責任,要培養出新時期的接班人,教師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一直以來,課堂中總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實踐少,從而導致了學生終日處在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的學習任務中,導致了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偏低。《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品讀這一新課程理念,可以看出教學改革的關鍵就在于要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發現,以下是我教學中的點滴做法:
一、引導質疑,疑中解惑
俗話說:“讀書須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才會有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誘發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從“不敢問”到“敢于問,通過引導、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質疑問難,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訓練思維、品味語言的好途徑。”
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途徑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比如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巧用矛盾來激趣,當學生讀到小女孩美麗的外貌:“那金黃色的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引導學生質疑:小女孩那樣可憐,這兒為什么要寫她這么美麗呢?又如《小抄寫員》一課,教學“敘利奧一聲不響地受著責備,忍住了就要流出來的眼淚,心里卻很歡喜”這一句時,引導學生質疑人物的心理:為什么受到了責備,心里卻很歡喜呢?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比如一篇課文或一段、一句話要質疑什么,從小學語文來看,主要引導學生明白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課題上進行質疑,課題濃縮了整篇課文的精華,是文章的眼睛、思維的窗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引導朗讀,讀中悟情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語文課應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一條重要策略。朗讀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通過文學這道橋梁與作者會面,并使心靈契合,進而領會課文的主旨。
三、引導揣摩,加深理解
葉圣陶先生說:“一篇文章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討論、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思考、體味、理解、升華,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品賞那些關鍵字詞的表現力和蘊含的情感,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如《黃果樹瀑布》一課,筆者是這樣讓學生感悟作者聽到瀑布聲的感受的:
師:作者為了逼真地表現出自己聽到瀑布聲響的感覺,運用了四個準確傳神的動詞。請從課文中將它們依次找出來,并在下面畫上橫線。
生:讀、找,畫出“飄”“涌”“蓋”等動詞。
師:請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心體會這四個動詞所表示的含義。
生:聲音這種東西本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作者用了這個“飄”字后,讓人覺得聲音能看得見,也摸得到了。
生:“飄”字讓我想到了聲音好像彩帶一般從遠處飄來,又從我的眼前輕輕地飄過,很輕,很柔,很軟。
師:進行小結,是的,一個“飄”讓我們感覺瀑布的聲音不僅有形而且還有情呢。“涌”字告訴我們些什么?
生:“涌”字寫出了“我們”與瀑布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聽到的聲音越來越響了。
生:由“涌”字可見,瀑布之水滔滔不絕,源源不斷。
師:總之,這個“涌”字,寫出了我們靠近瀑布了,寫出了瀑布水的——
生:流量大!水流速度快!水勢兇猛!
師:也寫出了瀑布瀉落下來時的聲音——
生:特別大聲,非常響亮。
生:聲音特別厚重,給人一種雄渾磅礴的感覺。
師:如果將這個“涌”換成“流”字,感覺怎樣?
生:不行,那就不是瀑布了,而是河流了,或者是小溪。
師:為什么?
生:因為“流”字顯得水量小,速度太慢了,
學生通過讀、找動詞自主感悟語言文字的神奇,學生對文中所用的動詞的解讀是多元的,是鮮活、深刻的。學生在品味中體會到作者將瀑布的聲響通過文字逼真地再現于讀者的眼前,讓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這一切都源于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精妙。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在揣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引導想象,發散思維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人類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每一篇課文的內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內涵卻是無限的。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中心思想,更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從“有盡”的“言”中領悟到“無窮”之“意”。
如教學《小木偶的故事》一課時,讓學生想象現在小木偶會哭、會笑會生氣、會著急、也會向別人表示同情和關心了,后來又會發生什么事呢?誰來接著編下去,讓學生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不僅能獲得思想、營養和美的享受,而且能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加深對課文內蘊的理解,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強化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溧陽市竹簀中心小學
[2]王淼彬.《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語文實踐活動》,興寧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