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藝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質疑、解疑非常重要。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教師的提問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點;要展現豐富的想象,活躍思維;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才能切實使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得到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個體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質疑、解疑是多么重要。
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說明提問貴在一個“巧”字,“巧”字就要“巧”在能引導學生有所“發現”,產生創新的快樂。正所謂好的提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感受思考的樂趣。那么如何來提高我們語文課堂提問的質量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提問要“水中投石”,激發學生的興趣點
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的知識點。由此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篇課文,總有一個中心思想,這是文章的核心。如果教師能夠根據這個核心,抓住與中心思想密切聯系的關鍵的字、詞句來設計問題,就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
在教學《鹿與狼的故事》這篇文章時,為了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話的含義,理解本課告訴我們的道理,我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后,設計了幾個問題:
1.由解決閱讀障礙,理解“生態災難”這個詞語時,我自然而然地提出:這個故事中發生了什么?學生自由討論:森林中的鹿數量增加得太多后,森林中的綠色植被在一天天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在一天天擴大;災難降臨到鹿群身上。先是饑額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著又是疾病的流行,無數只鹿消失了蹤影……
2.把握時機,我又追問“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生態災難?”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有的說:“因為鹿太多,是森林毀壞,大地裸露。”有的說:“是因為沒有了狼。”有的說:“因為狼被消滅了。”通過這一問,學生興趣盎然地了解“狼”這一角色在保護森林中鮮為人知的貢獻,為解決中心排憂解難。
3.我一一肯定,繼而因勢引導:“造成這一生態災難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誰?”學生開始辯論,有的說是鹿毀壞了森林,有的說狼太少……最后大家經過辯論得出:罪魁禍首是人,是人類破壞了自然界固有的生態平衡。整堂課下來,沉重的問題在積極、愉快的學習氣氛中迎刃而解,對學生的環保教育也水到渠成。
二、提問要展現豐富的想象,活躍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語文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別的任務。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在求同思維培養的基礎上,強調并重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訓練,讓學生盡量提出多種設想自由地探索和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答案。
例如:在教學《最后一頭戰象》一課時,在課文結尾處寫到“土坑約有三米深,嘎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嘎羧死了,但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他仿佛在訴說什么?”學生們稍作思考后紛紛舉手,有的說:“嘎羧在呼喚曾經的戰友,告訴它們,‘我來了!”有的學生說:“嘎羧在向親人長輩們道歉,‘對不起了,我不能回到祖先的象冢里去!”有的說:“嘎羧在向村民們告別,感謝村民們對它的照顧!”有的說:“我覺得嘎羧在向世界祈求和平,少一些戰爭,多一份幸福!”通過對多種答案的討論,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觀察思考問題,從多層面理解文本內涵。讓多種信息互相交流,開拓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
三、提問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禮記·學記》指出:“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問題的設計要先易后難,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有層次,有梯度。先從容易入手,循序漸進,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臺階。如教學《窮人》這篇課文時,我先抓住開頭段落中的環境描寫問:從這段描寫中為什么說這家窮人的家里溫暖而舒適?你覺得桑娜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對這個問題對答如流。總結課文的時候,我再讓學生回過頭來品讀那句話,我又問:“現在你們覺得‘這件漁家的小屋卻溫暖而舒適嗎?為什么?作者一開頭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通過學習全文之后,學生的情感在循序漸進中得到了升華,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消除學生畏難情緒,培養答問積極性,讓多樣化、趣味化的提問取代單一、枯躁無味的提問,并逐漸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營造出積極的、活躍的、有創意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2]左佐,王崇斌.有效提問讓數學課堂更精彩[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2年07期
[3]李冰霖.讀須有心.得有所用[J].云南教育,2010年第3期
[4]胡偉.淺談教學中的激勵藝術[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