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艷
?
區縣級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發揮實踐與探索
——以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為例
王旭艷
[摘 要]以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為例,從舉辦豐富主題的臨時展覽、注重拓展展覽輔助服務延伸內容、加強宣傳、博物館服務進社區進校園等方面,闡述了作為區縣級的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不斷創新思路,拓展博物館服務內容與范圍,發揮好其社會教育功能的探索。
[關鍵詞]區縣級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實踐;探索
社會教育是博物館核心功能之一。作為區域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閔行區博物館,從本館實際出發,通過自主辦展、引進展及盡可能擴展展覽輔助延伸服務的方式,在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傳播知識、拓展視野,對民眾進行愛國教育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收效顯著。
臨展是博物館基本陳列的有效補充,是現代博物館的活力所在。閔行區博物館屬于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現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一座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閔行區博物館緊緊圍繞本館功能定位并結合服務群體的實際,自2003年新的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以來,10余年間,舉辦了60余個主題豐富的臨展項目,其中包括有以本館藏品和區內馬橋遺址出土的文物為依托主辦的主題展覽,有以促進居民對于區域歷史、上海城市風貌、老上海城市文化了解為主題的展覽,有以重大節日、紀念日為契機舉辦主題鮮明的愛國愛家教育的展覽,有以科學普及為主題的展覽,有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的系列精品文物展,還有以區域居民的文化文化創作為主題的展覽等。諸多豐富主題的臨時展覽,對于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進居住群體對區域歷史、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了解,廣泛傳播科學知識,對參與者進行愛國愛家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因為舉辦的臨時展覽中有來自本區居民的文化創作,這無形中拉近了博物館與居民的距離,使博物館不再神秘,博物館的服務更具親和力。
展覽延伸服務是對展覽的深度解讀,其目的是增強展覽的效果。為了增進觀眾對展覽的了解、理解,2011年起,閔行區博物館注重舉辦主題臨時展覽輔助延伸服務內容的提供。
(一)推出臨時展覽講解服務
講解服務是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人工或者借助外部設備(如語音導覽器等),對展覽內容、展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及展品背后的故事進行解讀,使展覽變得通俗易懂,促進觀眾對展覽內容的有效了解與理解,使觀眾通過觀看展覽獲得知識與信息,接受藝術的熏陶。為了使博物館舉辦的每一個臨時展覽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2011年起,閔行區博物館對舉辦的臨時展覽提供講解服務,周末同步推出定時講解服務。觀眾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需求,調整參觀時間,享受博物館提供的定時講解服務。
(二)增強展覽的直觀性、趣味性
博物館通過展品的展示來向觀眾傳遞知識與信息。展出的展品種類繁多,制作工藝精美絕倫,觀眾在觀展時時常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絕佳智慧和高超的制作技藝,同時產生了對展品制作工藝的強烈好奇。為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增進觀眾對展品及其制作工藝的了解,閔行區博物館舉辦的主題臨展,都會專門劈出一個版塊,介紹展品制作工藝及制作過程。如,在舉辦《巧奪天工——江陰博物館藏金銀器精品展》時,展出的金銀器裝飾紋樣繁密,盡顯金銀細工的獨具匠心。為了增強觀眾對展出文物制作工藝的了解,展覽對展品采用的鎏金、鑲嵌、錘、錯金銀、掐絲、炸珠、鏨花、累絲等古代金工制作工藝進行了詳細解讀。
(三)以展覽預期目標為導向并期推出多項延伸服務
201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閔行區博物館引進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重慶紅顏革命歷史博物館)《紅巖魂—白公館、渣滓洞革命烈士事跡展》主題臨展。展覽以圖片和實物的形式,展示了革命者對共產主義信念的執著追求和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為了達到展覽的預期目標,閔行區博物館一方面通過組織全區黨員干部、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到館參觀,另一方面,為了能夠使未到博物館觀展的觀眾、駐閔部隊廣大官兵、駐閔高校學生、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學生、上海市閔行區啟德學校的學生有機會感受紅巖精神,學習紅巖精神,使他們從中學會珍惜、懂得愛國,配合展覽,制作三套《紅巖魂——白公館、渣滓洞革命烈士事跡展》流動展板,在全區13個鎮(街道)文體中心、春申文化廣場、區內的農民工子弟學校、17支駐閔部隊、區內高校、上海市閔行區啟德學校等40家單位進行了巡展。
2012年閔行區建區20周年,引進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遠去的背影—老上海人文圖片展》主題臨展。該展覽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珍藏的歷史照片資料為依托,展示了上海自開埠以來西方工業文明及經營管理方式的浸入對上海經濟、社會、市政建設的推動。為了達到辦展的預期效果,展覽期間,邀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顧音海研究員做《上善若水 海納百川——上海歷史上的開放與創新》專題講座,同步制作《遠去的背影——老上海人文圖片展》流動展覽,在全區67所初中、高中巡展,圍繞展覽內容同期舉辦素材自命題征文及一等獎征文演講比賽。
與多數區縣級博物館遇到的公眾知曉率不高一樣,閔行區博物館面臨同樣的問題。知曉率不高必然致使觀眾的參與度不夠,服務群體不夠廣泛,為了提高博物館在區域居民乃至上海市民中的知曉率,增進大眾對于博物館及博物館提供文化服務的認知,提高博物館主辦主題活動在區域居民乃至上海市民中的知曉度和參與率,2011年起,閔行區博物館主辦的每一個主題臨展項目,在原有宣傳媒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區“閔行電臺”上下班高峰時段循環播放辦展信息、利用本區政務網平臺,將辦展信息發至13個鎮(街道)文體中心及利用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站、本館微博微信微媒體平臺發布辦展信息,另一方面,在全區13個鎮(街道)文體中心、全區近600余個村(居)委、流動人口密集的證照中心等安裝易拉寶、張貼海報、發放參觀券;在辦公人員比較集中的區府大樓、各局行張貼海報;向40多個機關事業單位發放參觀券;深入館址附近11個居委會等方式宣傳博物館服務,加大博物館主辦文化展覽的宣傳力度。因為加大了文化宣傳的途徑和覆蓋面,引來了區內更多觀眾的到館參觀,同時,因為博物館舉辦展覽的知識性與趣味性,館址附近的居委將博物館確定為暑期到居委實習學生的學習園地。
為了促進精神文明與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閔行區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同時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感悟歷史,接受教育,閔行區博物館在做好日常免費開放和服務的同時,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上海科技節”“閔行科技周”期間,緊緊圍繞相應主題,與區內學校舉辦形式豐富的主題活動,強化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如,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充分運用博物館場館資源,與共建學校舉辦少先隊入隊儀式,議程中增加博物館知識問答、小隊員與爸爸媽媽一起去博物館探秘有獎活動等環節,加強學生責任教育,在學生心中播下“祖國文化我傳承,歷史責任我擔當”的種子。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 博物館凝聚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 敘述著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展現著人類整體文明與智慧,具有獨特的教育資源優勢[1]。作為處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閔行區博物館,利用博物館資源對民眾實施社會教育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后,將繼續探索博物館教育融入本區教育體系的途徑,以期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教育之責。
[參考文獻]
[1]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J].東南文化,2010(6).
(責任編輯:盛天)
[作者簡介]王旭艷,女,副研究館員,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副館長(上海,201199)。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53(2016)01-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