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起(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淺談聲樂技巧在聲樂藝術中的地位及作用
郭鵬起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摘 要:聲樂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一種精神層次的表現,還是一種感悟世界之美的媒介。通常的,聲樂藝術的作品會經過語言和聲音表現給聽眾,而作品的表演者便是融合了情感及聲樂技巧來傳達出這種語言和聲音。聲樂技巧作為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
關鍵詞:聲樂技巧;聲樂藝術;作用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聲樂藝術已由早期簡單的歌唱形式轉為融入多元化風格的技巧型歌唱,是結合音調與語言的歌唱藝術。聲樂藝術屬于直覺藝術,是通過人聲演唱所表現出來的。人們將自己的感情注入作品中,用語言描繪出來,再借助表演者的聲音傳達給聽眾。表演者在表演作品前,先要理解作者的意圖及所要表達的情感要點,然后結合已掌握熟練的聲樂技巧,融合自己的獨特音色,表演給聽眾,在正確的傳達過程中,與聽眾產生共鳴。因此,加強聲樂技巧的訓練,對聲樂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聲樂技巧經過嚴格的歸納與整理,現有如下幾種表現形式。
(一)呼吸訓練法。歌唱者在表演時的呼吸狀態與平常生活講話時不同,所需的氣息也是時長時短,有時一次呼吸就長達幾秒甚至十幾秒。由于平時生活下的呼吸方法并不適用于表演,經研究發現,歌唱時通過氣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法,利用氣息來發音,可以使歌唱者正確表達音樂情感,并且不會勞累或者傷及身體。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很多人都是靠無技巧的,僅憑喉嚨發音,導致他們在唱完高音時會出現聲音嘶啞的癥狀。所以,加強學者的呼吸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是保護好自身的前提。訓練腹式呼吸法時,深吸一口氣,憋住幾秒,感覺腹部的鼓起,再慢慢呼氣,收縮腹部。若是對著正在燃燒的蠟燭的火苗發U音,火苗倒而不滅就說明呼吸對了。
(二)氣息調整法。呼吸是聲樂的基礎,氣息是聲樂的延伸。練好了呼吸,就要控制和運用氣息來唱歌。通過氣息發聲,可以讓表演者自然的表達出多種形式并且高難度的旋律,在唱不同音符時都有好的聲音效果。學者可通過對不同音調的交替訓練來達到熟練掌握的效果。
(三)共鳴技巧。任何歌聲都是建立在人體共鳴的基礎上,練習共鳴技巧,能使歌聲具有穿透力,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者可通過口腔共鳴、頭腔共鳴、胸腔共鳴三者相結合的練習方式,達到共鳴效果,即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四)咬文吐字。歌唱作品的語言是通過表演者的咬文吐字來表現的,若咬字吐字不清,聽眾便聽不懂歌詞的內容,這樣是毫無意義的。歌唱者應熟知語言發音規律,掌握發聲方法,咬字準確清晰,吐字時引起共鳴。咬字時器官唇、齒、牙、舌、喉的相互觸動而起作用,吐字時結合呼吸、氣息、共鳴達到表演效果。
(一)聲樂技巧是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聲樂藝術是以藝術作品為載體,運用一定的聲樂技巧體現出來的。只有作品及蒼白無力的演唱,并不能稱之為藝術。藝術是具有審美要求的,或通俗或高雅,而聲樂技巧便是抓住了美的規律,然后體現出美的形態。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其審美觀是不同的,而聲樂技巧也在不斷變化中,來適應并體現當代的審美觀。例如,中國戲曲行業的發展及流行歌曲的建立。戲曲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文化歷史,它被稱為國典,在中國歷史朝代中獨領藝術風騷。而流行歌曲是近代才出現的,它將音樂作品表現的更為簡易,更方便聽眾接受和掌握。這其實便是聲樂技巧的變化,從而迎合不同時期的需求。
(二)聲樂技巧體現了聲樂藝術的功能和價值。在聲樂藝術中,很多音樂作品都是通過演唱者的音色來塑造作品的藝術形象,而音色是聲音技巧的一部分。完美的音色給聽眾帶來極高的精神享受,將有“天籟之音”般的評價。而不同歌曲所需的音色也不一樣,歌唱者便是利用自己特有的音色,結合一定的演唱技巧來表現出聲樂藝術的。同樣的,一首歌有節奏快慢,有情節的跌宕起伏,歌唱者運用聲樂技巧,將這些關鍵點一一表達出來,并傳遞給聽眾,與聽眾達到共鳴,便體現出了這首歌曲的價值。學者通過學習聲樂技巧來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也是為了更好的表達自身對聲樂藝術的情感,這就同時體現了聲樂技巧的學習價值。
(三)聲樂技巧促進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好的藝術作品能引起同行及聽眾的共鳴,其藝術作品的風格又是藝術的核心,而作品風格實為對聲樂技巧的運用。不同的聲樂技巧的運用帶來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從而也行成了多元化的藝術流派。每種藝術流派都有其獨特的演繹方式,他們都旨在深化藝術作品的內涵,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體現出各種意境。例如,聲樂界有美聲、民族和通俗的不同唱法流派,歌曲又有藍調、爵士、流行、說唱、民謠和搖滾的不同曲子類型。多樣性的聲樂能讓歌唱者和聽眾一起體會不同角度的審美。
(四)聲樂技巧推進聲樂藝術的長遠發展。有效的聲樂技巧不僅能與聽眾產生共鳴,還能激發聽眾對聲樂的興趣,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感受藝術之美,從而進一步推進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而社會對聲樂藝術的重點關注,也會反過來助推聲樂藝術的發展。例如,歌唱家龔琳娜的《忐忑》,以多種樂器為伴奏,融合戲曲的多種音色,利用快速的變化多端的節奏,加上夸張式的表演,而被聽眾稱為“神曲”。也正因此曲,讓廣大聽眾感受到了藝術的美妙,以及聲樂技巧的魅力。讓越來越多的聽眾轉為表演者,投身于藝術行業。
綜上所述,在聲樂藝術中,人們追求藝術實為追求美,作品語言是美的體現,聲樂技巧是美的靈魂。語言與技巧相輔相成,只有兩者有力結合,才能傳達美感,從而成為藝術。因此,聲樂技巧在聲樂藝術中是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藝術家們要勤于練習技巧,來促進自身發展,從而推動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瑩,李振海.論聲樂技巧在聲樂藝術中的地位及作用[J].北方音樂,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