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
“雙重樂感”理念下的新疆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探討
王 媛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摘 要:新疆是一片擁有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世外桃源,這片沃土適合不同民族、地區音樂文化的碰撞交融。本文以新疆地區為例,結合新疆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大背景,分析了新疆音樂教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同時也分析了“雙重樂感”這一理念在新疆、中國乃至世界音樂教育事業發展中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雙重樂感;音樂教育;課程設置
在我國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通過開發、設置課程來達到教育目標已經成為近年來一項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半p重樂感”是本文中主要探討的一個理念,將這一理念應用于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是對傳統中國教育體制的反思,也是對與地域特征相適應的良性循環音樂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重組,是新疆音樂教育發展的又一大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新疆音樂教育事業的研究和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這探索中引發的思考、所出現的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乃至未來的前景都是如今新疆音樂教育工作者們的頭等大事。
據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在新疆地區的一些學校,音樂課程并沒有受到相應程度的重視,小學課堂上每周2個課時80分鐘的音樂鑒賞課程,或者進行一些簡單的五線譜和兒歌童謠教學,在中學因為文化課和應試考試帶來的巨大壓力,音樂課程大多數情況下會被文化課老師占用,即便正常上課,課程內容也都是按照教學大綱上展開,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教學,或者是單純的東西方音樂欣賞,并沒有將新疆傳統的民族音樂概括進去。
新疆音樂教育沿襲的是一套以歐洲傳統音樂教育體系為主的理論教學體系,這一體系也在內容和教學模式上將西方音樂文化價值觀反映了出來,逐漸占據了我國整個音樂教育界的主導地位,這也是新疆大多數高等音樂學校師資力量的成長環境。不得不說的是,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往往將少數民族所固有的音樂價值觀拋到了腦后,正規院校中鮮有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一席之地,僅有的一些少數民族音樂課程,也是不完整的,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在新疆音樂教育課程中,每個學生必須要接觸的是基本音樂語法,也就是西方五線譜,但一些民族音樂家并不看好這種西方音樂書面語言的教授方式,他們認為少數民族利用口傳心授教學方式傳承傳統音樂才是新疆音樂教育的正統。
(一)“雙重樂感”的理論闡述
由曼特爾·胡德提出的新概念——“雙重樂感”,指的是“雙重音樂能力”,這位著名的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給非母系的音樂文化下了具有一定學術性質的客觀的定義,將其描述為“用參與演奏的方式去學習這些文化的音樂風格或音樂行為的精髓?!庇煤唵吸c的語言來說,他是指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與這個民族一起去體驗這種土壤下滋生的音樂文化,才能更為深切地體會到這種音樂文化的深度內涵和價值觀。
(二)“雙重樂感”概念在音樂教育領域中的體現
現代教育中對各個學科的交叉越來越注重,逐漸形成了一種蛛網般的研究四位模型,在這種模型當中,一些學術概念名詞都可能在相關的學術領域中出現,聯系越發密切,“雙重樂感”理念就這樣在音樂教育領域慢慢體現了出來。1967年制定的《唐哥伍德宣言》八項決定的第二項指出:所有時期、風格、形式和文化的音樂都應納入課程。這一決定的提出使得當前音樂作品曲目如同百花齊放般爭相出世,各種音樂流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昌盛局面,也為音樂教育發展多元化趨勢創造了條件,是音樂教育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傳統的中國式的音樂教育體系中,學生們從小到大接觸的都是西式的歐洲的音樂教育,他們會在很小的時候就按著鋼琴鍵,撥弄著小提琴弦,一雙靈敏的耳朵更是聽慣了紛紜的歐洲音樂。這可以說是一種進步,但其實卻是整個民族的退步。我們在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如果還不能夠整理出一套有我們自己的本土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念的體系出來,那么就可能阻礙中國音樂的發展,使之停滯不前。因此在國內,音樂教育事業也在慢慢改革和創新中,2006年出臺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教學指導綱要》中就彰顯出了雙重音樂能力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雙重樂感”在音樂教育領域的適用范圍
1.“雙重樂感”在音樂研究以及教學中的普遍適用性
如之前曼特爾·胡德的對“雙重樂感”的解釋一般,只有在對這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背景及特征特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在研究上有所發現,才更有資格去對它進行闡述和評價。也正因為此,在“雙重樂感”理論的指導下,音樂研究領域應當嚴格遵循這一原則,在非本民族音樂進行研究探討時要充分地將自己代入到它產生的時代大背景中去,身臨其境,才能從音樂本身和它附帶產生的各種歷史、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一起達到研究的最高境界。
“雙重樂感”的“雙”不是表面上簡單的數字代碼,而是代表“全”,因此,在把“雙重樂感”理論運用到音樂教育中時,同樣不能摒棄這一原則,要時時刻刻掌握好音樂的內涵和本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價值觀。
2.“雙重樂感”在教學應用中的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的原則是在將“雙重樂感”具體落實到音樂教育中時不得不遵循的基本原則。中國是個民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國家,存在著各種不同音樂文化的差異和矛盾,因此在“雙重樂感”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以本民族本地區的音樂文化為主,以其他民族其他地區的音樂文化為輔,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只注重本民族本地區的音樂文化,要注重開闊視野,開創多元音樂文化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對音樂文化的全方位認知。而在音樂教育中同時也需要注意“雙重樂感”在相關學科中的應用,可以根據不同學科設置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以達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
3.“雙重樂感”應用于新疆音樂教育體系的現實意義
“雙重樂感”理論的確立,為新疆音樂教育注入了蓬勃的朝氣和力量,這是文化理念與音樂的一次水乳交融,也是新疆音樂教育體系重組的一次良好契機,對于新疆以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甚至漢族聚居地區的音樂教育事業來說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這樣一個視野下再看待我們的音樂教育體制,對它的認識就會更加地深刻和透徹,就能夠從一個全然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發展它。“雙重樂感”理論的具體運用也必然會推動現行音樂教育體系僅以西方模式為主的改革,從而推動整個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但與此同時,我們仍然需要認清“雙重樂感”的適用原則、教育意義和價值理念等等,保持先進的多元化的視角,繼續在時代大背景和教育小背景下對其進行探索和開發,多元化地認識我們本土的民族的音樂文化的魅力。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復雜性,“雙重樂感”在現階段的應用對教學理念、模式以及師資水平的要求也隨著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而水漲船高。有機地將“雙重樂感”理論和新疆音樂教育事業結合起來,才能為提高本民族音樂素養做出重要的貢獻。
教育傳統是根深蒂固的,但是改革和發展的趨勢也是不容置喙的,新疆音樂教育課程設置的改革必將會引起整個音樂教育體系的變革與重建,為了促進新疆音樂專業人才的就業,擴大音樂教育事業的儲備力量,這一趨勢不可阻礙。對于從事音樂工作的人們來說,新疆是一片擁有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世外桃源,這片沃土適合不同民族、地區音樂文化的碰撞交融,適合“雙重樂感”理念的應用,在這片沃土上人們可以去傾聽各種音樂。為了發展這片土地上的音樂教育事業,從事音樂教育的人們也應當開闊自己的視野,從社會需求和時代要求這兩個角度去學習和研究,將本土民族的音樂文化價值觀傳授給學生們,也教授給他們自由學習和實踐的方法,與他們一同感受這一片音樂王國的盛大宏偉?!?/p>
[參考文獻]
[1] 何曉兵,王凌雨.雙重樂感能力培養中的音樂教育本質認識[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106-112.
[2] 王偉.基于“雙重樂感”視角下的新疆十二木卡姆高校教育研究[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2,06:91-94.
[3] 曹石珠,張傳燧.多元一體 美美與共——論多元文化視野下少數民族地區地方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2008,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