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含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
論當代中國揚琴音樂風格現狀及未來發展空間
吳秋含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摘要】長期以來,在揚琴的音樂創作中,極少有專業作曲家參與,揚琴音樂創作專業化程度不高是導致缺少優秀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讓揚琴音樂創作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必須拓展與提升內在潛力,探尋新的創作空間。
【關鍵詞】中國揚琴音樂;現狀;未來發展空間
16世紀中葉,揚琴樂器由波斯傳入中國,起初的揚琴音樂比較簡單,流傳范圍也比較狹小。隨著揚琴制造業的不斷完善,人們對于揚琴音樂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揚琴的作曲技法也獲得了很大的提升。新中國成立后,揚琴音樂進入了飛躍發展時期,作曲家的創作熱情越來越高漲。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演變,如今,揚琴音樂已經發展得相對完善,音樂作品豐富多彩,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
(一)揚琴的演奏流派
16 世紀中葉,揚琴剛進入中國的時候,主要是兩排琴碼的小揚琴,這種揚琴,也被稱為傳統揚琴。隨著揚琴音樂在各地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與中國各地民間音樂結合的四大演奏流派,即具有鮮明廣東地方特色的廣東揚琴;具有鮮明江南地方特色的絲竹揚琴;具有鮮明蜀地特色的四川揚琴;具有鮮明東北地方特色的東北揚琴。四種特色揚琴獨奏音樂,也被統稱為傳統音樂。它們確立了揚琴的民族性,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而且風格自然樸實,具有優美流暢的傳統音樂旋律。我國揚琴的四大演奏流派,為揚琴音樂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由于傳統揚琴樂器制作工藝落后,音樂的技術性不高,音量小、音域窄、又無法轉調,所以表現力也受到限制,導致小揚琴傳統曲目數量少,影響了揚琴音樂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揚琴音樂進入了飛躍發展時期,不僅研制出了比較優良的揚琴新品種,作曲家的創作熱情越來越高漲,揚琴曲的創作蓬勃發展,形成了新的創作風格。音域拓寬、音色明顯改善,在繼承傳統和借鑒西洋音樂基礎上,創作出來許多思想內涵較深的揚琴作品,揚琴作品的題材、演奏技術、表現形式都逐步向個性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揚琴音樂的發展現狀
揚琴逐步成為一件具有豐富表現力、個性化鮮明的獨奏樂器。大量的音樂創作,也刺激著揚琴演奏技法的不斷創新,揚琴音樂表現手段日益豐富,推動了樂器制作的發展,也使得揚琴演奏水平獲得了很大的提升。揚琴音樂呈現出一種繁榮景象。揚琴界許多老一輩工作者,為推動揚琴音樂的發展付出了艱苦的努力,為揚琴音樂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雖然揚琴音樂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仍然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那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樂種,揚琴音樂單獨舞臺表演機會甚少。之所以揚琴音樂舞臺表演機會少,主要源于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優秀作品比較少;二是揚琴音樂表現力不足,尚有待開發,三是缺乏有效的演奏形式。與傳統揚琴音樂比較,現代揚琴音樂已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從揚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揚琴曲目的數量依然有限,尤其是具有較強表現力的揚琴曲目則少之又少。揚琴技術特點得不到有效發揮。無論是較大規模的揚琴比賽,還是藝術院校招考揚琴考生,所演奏的曲目都局限于哪幾種,因此,挖掘揚琴的音樂表現能力,增加揚琴曲目數量,是促進揚琴音樂未來發展,提高作品的質量的最有效的辦法。
(一)豐富揚琴的演奏形式,提高演奏水平
揚琴演奏藝術要進一步發展,一定要實現演奏形式的多元化,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揚琴藝術的未來發展。長期以來,揚琴演奏形式主要是以獨奏的形式存在,雖然也有揚琴演奏藝術家對其進行了改編,創作了重奏、合奏的樂曲,但是,從整體趨勢上看,獨奏形式仍然是主導地位。探其成因,影響揚琴演奏多元化發展的因素有許多,一是創作的作品比較少,改編的作品達不到舞臺表演的音樂高度;二是演奏者表現自我的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揚琴演奏形式的多元化。揚琴演奏一直是獨奏的形式,獨奏,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演奏技法,例如: 在表現旋律的歌唱性方面,單竹輪音與雙竹輪音效果就存在很大的差異。演奏中,很難快速的轉換變化的音色技法。揚琴獨奏,即使是在多聲部織體演奏上,也很難在和聲上有所作為。所以,揚琴演奏發展重奏、小合奏等演奏形式,能夠有效地拓寬揚琴的藝術表現范圍,發揮出揚琴的各種優勢,尤其是在和聲與多聲部方面,更能充分地豐富揚琴的音樂語匯。所以,重奏、小合奏等演奏形式,能夠有效地提高揚琴演奏水平。
(二)廣泛吸收各種節奏元素,增加揚琴音樂的可聽性
鋼琴、打擊樂器等樂器,揚琴演奏節奏變化顯得單調。因此,要想強化揚琴音樂表現力,必須廣泛吸收各種節奏元素,以增強揚琴音樂的可聽性。在黃河教授所創作的眾多揚琴樂曲中。《天山詩畫》、《拉薩行》等曲目,就吸收了眾多的通俗音樂的節奏音型,這些曲目,不僅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好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是廣大揚琴演奏者比較喜歡的曲目。黃河教授所創作的揚琴音樂,之所以迅速風靡揚琴界,其廣泛吸收各種節奏元素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表現歌唱性旋律方面,揚琴音樂不如古箏、琵琶等彈撥樂,比較缺乏器潤飾旋律的手段,所以,在演奏舒緩的、純“線條式”的旋律時,揚琴顯示出先天不足,尤其是揚琴單手輪音的技法,稀疏的音點,很難將旋律的線條美感準確的表達出來。所以,在揚琴的音樂創作中,要想避免音響上予人的“沉悶感”,最好采取“點”“線”相結合的方式,只有在節奏的驅動下,旋律才更具運動感與流動感,才能夠有效的增加揚琴音樂的可聽性。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豐富揚琴的演奏形式,廣泛吸收各種節奏元素才能夠有效利用揚琴的各種演奏技法,增加揚琴音樂的可聽性,提升揚琴音樂的未來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毛清芳.揚琴歷史淵源與流變軌跡覓蹤[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03).
[2]張馨.揚琴音樂民族化的綜合體現及其發展研究[J].音樂時空,2015(20).
[3]詹皖.試論中國傳統揚琴音樂與地域性民間音樂的融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03).
[4]張新昊. 揚琴演奏技法的創新與傳承[J].音樂時空,2016(02).
作者簡介:吳秋含(1989—),女,滿族,甘肅省天水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