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高元
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
精準扶貧的法制化道路
白高元
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扶貧工作法制化是依法治國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石。作為“十三五”時期最艱巨的任務“如何精準扶貧”是黨工作的重心,因此必須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立法、落實執行及嚴格的監督和管理,讓精準扶貧戰在法治陽光下展開。
關鍵詞:法制化;精準扶貧;法治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減貧事業成績斐然,通過發展和扶貧,全國貧困人口減少了6.78億,成為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但應認識到,中國扶貧工作缺乏精細化、法制化的理念。十三五期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點,扶貧工作已經到了攻堅克難的階段,要使扶貧工作精準化、科學化、常態化就須加快相關扶貧法律、法規的制定,有效的落實扶貧政策,進行規范的監督和管理,開拓中國特色的法制精準扶貧道路。
一、精準扶貧法制化的重要性
(一)精準扶貧工作法制化是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依法治國的內涵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來保證國家的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當然精準扶貧工作也不例外。能從法律上明確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步驟能更好滿足貧困人口最基本的需求,解決他們的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貧困地區廣大群眾與社會的發展。
(二)精準扶貧法制化使精準的理念貫穿扶貧工作的全過程。在法律制度上明確扶貧的重點區域,重點對象,重點任務,有利于中央方針政策的有效落實,從而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1]而且,能更有利于準確的把扶貧制度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劃分開,避免相互替代,相互排斥從而使精準扶貧的靶子更加準確,更好的鼓勵貧困地區自我發展,創業發展。
(三)精準扶貧法制化是社會參與精扶、幫扶的法律保障。精準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集中全國各族群眾齊心參與,通過明文的法律文件確認精扶貧的重要性、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責任、目標監管職責、專項扶貧款的投向與分配監督,有利于層層責任的精準分擔與追究,使得扶貧部門充分發揮能動性的領導作用,協調一致,合理統籌,集中力量辦大事,保證精扶與幫扶工作健康的運行。
二、精準扶貧如何法制扶
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演講中習近平指出:“我們堅持中國制度的優勢,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一起抓扶貧,層層落實責任制的治理格局。”即精準扶貧必須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必須形成合力,國家各方力量各司其職、各展其長的體制機制。由于目前在實際的扶貧工作中,存在少數扶貧干部不負責、懶作為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去基層扶貧走形式,表面去“跑農戶”,其實做樣子;扶貧款項使用隨意,有的扶貧干部不經實際考察,只是將一些扶貧款隨意分派給困難戶,并沒有針對性,導致人人有份,人人都不足的情況,同時,對于困難戶反映的實際問題不回應、不解決;定低保戶標準不透明,很多地方的低保戶評定出現托關系走后門的現象,這樣導致很多真正困難的家庭得不到應有的幫扶,低保金卻被關系戶拿走了。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扶貧干部責任監管缺失導致的,[2]因此,要強化責任,補齊扶貧的責任短板,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建立精準扶貧法制化的系統工程:
(一)扶貧立法要精準。扶貧法制化要從立法做起,立法必須適應國情,[3]使得精扶工作有法可依,不能隨意的進行。將扶貧法制化在西方國家已經幾百年的歷史,如1601年英國頒布著名的《伊麗莎白濟貧法》,1948年制定《國民求助法》取代史上的“濟貧法”進入現代化;美國于1935年制定了《社會安全法案》等,這些國家在“扶貧法”的制度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經驗值得借鑒,從而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精準扶貧法”,[4]發揮中國制度的優勢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扶貧法律體系。
(二)扶貧落實要精準。補齊脫貧短板,應該踏踏實實以精準化理念作為扶貧工作的基本理念,實實在在的把政策落實。習近平說“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要原原本本把黨中央的政策落實好。”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精準扶貧要找準靶心,步步精準、環環精準。
(三)扶貧監督要精準、嚴格。要設立專門獨立的扶貧監督部門,統一直接由中央、地方省級政府統一領導,對精準扶貧工作進行專項的巡視監督工作,嚴厲查處在扶貧工作中的違法亂紀的行為,層層把關,層層監察。并且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項目規劃、考核評價、總體運籌等工作標準,監督部門嚴格監察省、市(地)政策進度安排、扶貧項目落地、專項資金的投入與使用、人力調配、扶貧對象的篩選落實等工作。從而保障扶貧工作在法制化的道路上暢通運行。
在“十三五精準扶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扶貧工作面臨挑戰和機遇,要依法推進精準扶貧,依法落實好方針政策,嚴格監督,推動扶貧工作走上法制化的道路,使貧困人口盡快脫離貧困,從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陳代曙,馮世民.扶貧開發立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理論觀點,2008.3.
[2]習近平心中的扶貧短板如何補齊?[N].光明日報,2016.3.
[3]周旺生主編.立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95.
[4]楊云鵬,楊臨宏.關于扶貧工作法治化的思考[J].學術探索,2000.
中圖分類號:F323.8;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13-01
作者簡介:白高元(1989-),男,漢族,河南禹州人,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現就讀于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