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序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
廣西左江民歌的現狀與發展*
倪 序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摘 要:廣西左江壯族民歌種類非常的豐富,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資源,本文通過分析左江民歌的現狀,提出在本地政府一定的支持和努力下,左江壯族民歌還需要本地政府再加大支持力度,需要民族聲樂研究人員和本地學校及各方的努力,以保護好左江壯族民歌的寶貴財產,使之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左江民歌;現狀;發展
左江壯族民歌流傳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左江流域地區隸屬崇左市,有幾個種類,分為:山歌、唱詩、童謠等種類,山歌主要有寧明地區的城中鎮山歌、大新縣的哭喪歌、龍州的霞秀山歌、崇左江州區羅白山歌、旦歌等。每種山歌都有自己的韻律和獨特的風格,自古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等壯族傳統節日,左江地區的群眾們都自覺結成群隊參與趕歌圩、唱山歌。
寧明山歌在左江壯族民歌中十分獨特。寧明縣歌坡節遍布每個鄉鎮,山歌王、山歌優秀的好手遍布鄉鎮村。從開春到農歷的六月,每個月都有歌圩節,每逢此時,來自各鄉鎮屯的山歌好手及其愛好者,便會自覺集在一起,搭臺對歌。號稱“山歌大王”的甘紹耿不僅是寧明縣的歌王,在崇左市乃至全區山歌界都有一定知名度,他只要在各個演唱場所一亮相,就會迅速聚集當地數以千計的群眾前來觀看。
龍州山歌在左江壯族民歌中別具一格。近年來龍州山歌興盛,每逢圩日,在龍州縣城的康平街,是名副其實的“山歌街”,群眾喜歡從四面八方聚集一起唱山歌。自治區曾在上海舉辦“廣西民間藝術展演”活動,龍州派原生態歌隊參加,她們表演的龍州山歌,一般用當地土話來唱,聽起來很有地方特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受到了上海觀眾的熱烈歡迎。
大新高腔“詩雷”?!霸娎住睘楦咔?,在左江壯族民歌中獨領風騷,并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高腔詩雷”在當地文化部門的積極指導下,越唱越有響亮,整個廣西幾乎全都唱遍了,培養了一批“廣西歌王”許秀珍、馮永娥等演員,在各大比賽中均獲得較好名次,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礎。
崇左市建立了多個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和縣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從現狀來看,只是政府在努力進行保護和傳承是遠遠不夠的。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左江民歌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左江民歌只是少部分口頭傳授,傳授的人也是年紀較大的,很多年輕人沒有參與進來,伴隨著時代的變遷,慢慢的這些民歌就會消亡。作為左江民族聲樂的研究人員有義務把這些傳統的地方民歌保護好、傳承好,如何把左江民歌讓其發展下去,是一個深思的問題。
(一)政府大力支持民族聲樂研究人員努力拯救
左江民歌是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但是有過半是靠口頭相傳,如今能歌會唱的人越來越少,正瀕臨滅絕的危險,作為民族聲樂研究人員責無旁貸,責任重大。政府可以積極采取經濟和其它獎勵性措施。首先,鼓勵研究人員采取采風的形式,經常深入左江地區,了解當地民風民俗,把民眾口頭傳唱的歌曲以記錄曲譜、錄音、錄像等方式整編成冊,形成珍貴的原始資料。其次,為左江民歌的二度創作,因為原始民歌由于語言和曲調上存在著典型地方特色,不是當地的大眾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研究人員可以把語言通俗化,把曲調簡易話,年輕人現在最熱衷于流行,如果把這樣的歌曲可以創作成流行風格,是最和時宜的。再者,把整編好的民歌制成書籍或是音像制品,用于傳唱。
(二)左江民歌融入地方學校的聲樂教學
如何把左江民歌融入地方學校聲樂教學中,是一個要努力解決的問題。可建立幼兒園、小學、高中、大學一體化音樂課學習的模式。在聲樂教材上可以編寫不同階段的左江地區的民族歌曲,對不同階段、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教唱。在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左江民歌的傳承活動,組織、規范的聲樂教學,融入一些左江民歌元素的歌曲,讓當地的學生耳熟目染的熟知這些民歌,既有有利于聲樂教學內容的豐富,又有利于地方民歌的傳承。現階段,左江民歌走進學校聲樂教學成為了左江民歌發展的主要途徑。左江流域的學校應作為左江民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基地。最后,當地學校音樂教師是音樂文化的傳播者與執行者,音樂教師的重視程度對左江民歌在高校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的傳承方法與途徑直接影響左江民歌的發展,其實他們應該肩負著對左江民歌傳承的義務,如何引導他們更好的開展傳承活動,需要鼓勵和支持。
(三)大力培養一批優秀年青的左江民歌歌者
左江地區有一定數量的優秀歌者,比如甘紹耿、許秀珍、馮永娥等。但是他們普遍年齡偏大,所以培養年青的優秀歌者迫在眉睫。首先,本地文化館、群眾藝術館積極宣傳和提供給大眾可選唱的作品,然后多舉辦一些地方民歌比賽,吸引優秀歌者參加,宣傳鼓勵年青和小歌者參賽,在比賽中發現尋找好苗子。在幼兒園、小學、中學、高校多宣傳比賽,鼓勵這些學生參與比賽,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類型的本土民歌大賽最好每年能舉辦,本地電視臺和電臺及媒體多宣傳賽事,把賽事做成盛事,像“三月三”一樣形成一種傳統,做成一種品牌。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擴大參與的對象。深入到地方高校培養,比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藝術系,他們的學生聲樂都有一定的基礎,學生形象和嗓音條件也相對較好,培養起來相對容易很多,只要肯下功夫,培養一批年青有為的本地民族歌者指日可待?!?/p>
[參考文獻]
[1] 陸麗君.左江壯族傳統文化景觀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6.
[2] 邵志忠.從人間走上神殿——壯族信仰節日起源探幽[J].廣西民族研究,2000,03.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廣西左江地區傳統民歌的創新與研究》研究成果(LX2014456)
作者簡介:倪序(1982-),女,湖南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民族演唱研究。